第2版:要 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康复村里的思政课

葛昌秋 魏伟

5月16日,在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唐山康复村里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轮椅上的康复村居民、唐山学院和唐山市第十二高级中学师生、市政协委员等齐聚一堂,思政课伴着和风正式“开讲”。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使3817人成为截瘫患者,为了让截瘫患者生活得更幸福,1992年,位于人民医院旁的这个无障碍社区——康复村建成了。”唐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佟敏育讲述了唐山抗震历史,以及唐山人的抗震精神,介绍了康复村居民身残志坚、努力奋斗的生活经历。

耳中聆听唐山抗震精神,眼中是轮椅上沐浴夕阳的截瘫患者,这是一堂能够触摸历史的思政课。唐山学院汉语言文学大二学生韩慕元是沧州人,在思政课上深受触动。他说:“爷爷奶奶们不屈的精神,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给予我很大的力量。聆听唐山抗震历史,感悟唐山抗震精神,我心情特别激动。在唐山的两年,看到城市发展日新月异,感觉唐山人很了不起。”

“爷爷奶奶们虽然行动不方便,可他们把自己的房子收拾得特别干净利落。”参观了居民的房间,唐山市第十二高级中学的李佳欣对截瘫患者不向命运低头、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非常敬佩。她说:“思政课传达了优秀的精神品质,我希望能将它更多地融入以后的日常学习生活,也希望爷爷奶奶们能够健康长寿。”

当天,市政协委员、玉田县政协常委陶庆雷特意给康复村居民们带来了米、面、油等慰问品,和师生们一起送到居民家里。

康复村里,朝气蓬勃的学生们打扫着卫生,清理着枯枝碎石。“村长”张秀霞看在眼里,激动在心里,她说:“我们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得感恩党和政府的关怀、优越的社会制度,更得感谢爱心人士的帮助。现在的生活好了,希望孩子们了解唐山的辉煌历史和成就,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唐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菁表示,抗震精神是唐山这座城市的根和魂。康复村村民近50年的工作生活,是对抗震精神的具体阐释。精神需要代际传递,唐山学院将思政课搬到社会生活场景中,就是要把“精神的种子”植入学生心田,让学生们感受到唐山截瘫患者克服困难、勇敢追求美好生活的顽强毅力,从中汲取能量和光明。

图为活动现场。本报记者 魏伟 摄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