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闫妍 通讯员 乔淑承
唐山作为志愿服务的发源地之一,1976年大地震后,无数爱心人士因为帮孤助残而走上了志愿服务之路,“老帮老”志愿服务队作为老年志愿者队伍,是唐山千千万万志愿服务组织中的一个,更是“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唐山抗震精神的缩影。“老帮老”志愿服务模式在我市以提高规模人数、提高服务质量“两提高”为目标全面推广,服务项目由简单生活服务扩大到了生产生活和精神需求等各个方面。截至目前,已组建“老帮老”志愿服务队91支,结对志愿者已发展至近千人,帮扶70岁、80岁老年人4539人,生动诠释了老有所为的“银发力量”。
代际传承
“老帮老”焕发时代新活力
“退休金够花,就是身边没个人儿。”80岁的开滦集团退休工人李自春语气中透着落寞。“健健康康地活着,多见两次孙女,比啥都好。”老赵的话逗得李自春展开笑容。
60多岁的老赵住在李自春的楼下,是赵开楼“老帮老”志愿服务队的一员,也是和李自春结对子的志愿者。独子意外去世、孙女婚后搬离,李自春独自住在5楼,没有电梯的房子使得他很少下楼,购物不便、日常孤独,家里的大事小情都得到了老年志愿者的帮助。敲地板,是两人之间的暗号,李自春一敲,老赵就上去帮忙。这种互助养老模式,在唐山的社区已经推行了34年。
1991年,赵开楼社区里一群平均年龄60岁的老人成立了一支志愿服务队伍,取名“老帮老”。“赵开楼是老旧小区,子女不在身边的、体弱多病的、伤残的老年人特别多。那时候我50多岁,就想着我们在照顾好自己的同时,互相帮衬着养老。相对年轻的‘小老人’,帮‘老老人’解决点实际困难,自己也算发挥余热。”赵开楼“老帮老”志愿服务队第一任队长、87岁的胡在唐老人回忆道。
34年来,“老帮老”的公益互助养老模式不断被发扬光大,每年都会有新退休的志愿者加入进来,志愿者队伍已由最初的2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近千人,服务范围由最初的一个社区、几个社区到路南区再到在全市推广开来。如今的“老帮老”志愿服务内容涵盖政策宣传、健康护理、节日慰问、家电维修、亲情陪伴、心理慰藉等方方面面,公益互助养老模式在我市不断发扬光大,相继衍生出了“银发力量”“我的好邻居”等多个志愿服务新典型。
聚焦个性需求
创新志愿服务活动
在推动“老帮老”志愿服务活动中,市委社会工作部总结推广了“二三四”工作模式。
建立“两清单”。依托网格梳理建立活力老人“能力清单”和高龄老人“需求清单”,相互对接、匹配需求,让“老帮老”志愿服务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打造“三包”服务线。骨干志愿者“包区位”收集资料、安排活动,有技术特长的志愿者“包项目”维修水电、健康体检,住得近的志愿者“包人员”日常照料、亲情陪伴,打造了全覆盖、多层次、立体化的“老帮老”志愿服务格局。
实施“四步工作法”。通过“一对”,结成帮扶对子;“二试”,试用期磨合;“三调”,磨合不到位、需求不匹配的予以调换;“四树”,选树先进典型,实现了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的特色适应,发挥了“老帮老”公益互助养老模式最大效能。
党建引领
持续弘扬志愿精神
我市的“老帮老”公益互助养老模式始终坚持以基层党组织为引领,以小区为单位,社区书记统筹协调,退休党员发挥骨干力量,确保了互助养老志愿服务双方信息真实、对接安全。
同时,我市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协调联动作用。组织联络各级各单位充分动员本单位、本系统退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参与志愿服务。目前全市60岁以上注册志愿者已达到37万人,约占老年人口的20%,老年志愿者的能力、激情被持续挖掘、释放。
我市还发挥基层党组织整合资源作用,调动爱心商家等社会力量加入到“老帮老”志愿服务中来,让老年志愿者们享受优惠政策礼遇,出面做好“活力老人”家属的动员安抚工作,形成了人人支持、人人参与“老帮老”志愿服务事业的浓厚氛围。
如今,在唐山这片土地上,“老帮老”志愿服务在传承中不断焕发出时代新活力,也成为了唐山志愿服务的金色名片。以“五种精神”为脉络,赓续传承的志愿火种已撒满唐山人的心间,志愿者精神早已融入唐山人的灵魂,新时代这座英雄城市必将开启志愿服务事业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