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弘扬唐山抗震精神 书写唐山奋进华章

杨赛蕾

一、英雄的城市在废墟中重生

唐山,一座以英雄之名镌刻于历史丰碑的城市。从1976年被大地震震毁到2025年现代化沿海强市的崛起,唐山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于开拓的精神,用49年时间书写了人类抗灾重建的奇迹。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24万余人丧生,7000多户家庭一夜间消失,4000多名儿童成为孤儿,房屋建筑遭到严重破坏,基础设施几乎全部瘫痪,将这座拥有百万人口的百年工业重镇瞬间夷为废墟。面对灾难的唐山人民没有放弃,他们迅速投入到自救互救的行动中,用双手和汗水在废墟上重建家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视察唐山时指出:“40年前的大地震虽然摧毁了一个城市,但没有摧毁唐山人民和全国军民的坚强意志。”这座城市精神中的坚韧与勇气,支撑着唐山人民书写了一部震撼世界的重生史诗。

一座城市的劫难与重生,往往包含着无尽的悲欢,也见证着无数的奋起。49年来,唐山大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今天的新唐山已经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和港口城市。从废墟到新城,从伤痛到希望,唐山用坚韧不拔的精神完成了凤凰涅槃般的蜕变。

这场灾难,成了唐山人民心中挥之不去的痛,也凝聚起了激励唐山人民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英雄的唐山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姿态朝着“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的目标不断迈进。

二、抗震救灾凝聚起城市魂魄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成就伟大时代。2016年7月28日,在唐山大地震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唐山时指出:“在同地震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唐山人民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唐山抗震精神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深度融合中。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延伸和升华、丰富和发展,更是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的高度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把唐山抗震精神升华到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凸显了唐山抗震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公而忘私

“公而忘私”是唐山抗震精神中最核心的部分,指的是为了集体利益而不考虑个人得失,舍小我、顾大我的精神品质。它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对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地震无情人有情,在党中央和全国人民全力以赴援助唐山和唐山人民“公而忘私”精神的激励下,党员干部践行人民至上理念,普通民众坚持克己奉公,人类大爱弥合了灾难带给唐山人民的巨大创伤,救援行动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唐山人用最原始的方式,把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也使得“公而忘私”的精神得以高扬,在废墟上绽放出人性最璀璨光芒,成为唐山抗震精神中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它让我们懂得,在困难和灾难面前,只有团结一心、无私奉献,才能汇聚起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力量。

(二)患难与共

“患难与共”是指在灾难面前共同承担忧患、相互扶持、共渡难关。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迅速作出部署,急电全国火速救援。10万余名解放军官兵、近2万名医护人员星夜驰援,舍生忘死,排险救人,清墟建房。他们不顾个人安危,连续奋战在灾区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患难与共”的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社会各界也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中,四面八方捐款赠物,数十万吨物资运达灾区,为震后的唐山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帮助。在灾区断水、断电、断粮,交通受阻,房屋坍塌,衣物、食品以及医疗条件都严重匮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唐山人民的心紧紧贴在一起,有饭大家吃,有衣大家穿,有屋大家住……

地震发生的当天,许多医疗队冒雨赶到唐山,一下车就开始了救治工作。当时医疗条件极差,对多数伤员只能就地包扎,手术也只能在临时搭起的帐篷中进行。医疗器械不足,医护人员就想方设法寻找代用品,从不推脱。不少医务工作者日夜操劳,几近休克,有些同志自己患病仍然坚守岗位。还有些人不怕脏,不怕传染,用嘴为伤病人吸痰、吸尿,使那些濒临绝境的重伤员转危为安。

解放军第一阶段任务是抢救被埋压的居民,医治和转运伤员,抢运救灾物资。他们舍生忘死,冒着余震的危险,攀危楼、钻墙洞,抢救被埋压的群众。由于震灾程度尚未明了即火速赶赴唐山,救灾部队来不及携带大型施工器械,锹、锤、钎、镐等带得也很少。最初几天里,士兵们靠双手和就近找到的简易工具扒碎石、掀楼板、拉钢筋。7月28日下午,最先进入唐山的某营,有三分之二的指战员指甲剥落,双手血肉模糊。由于高温酷暑,昼夜连续作战,指战员极度疲劳,有的昏倒了,有的被砸伤,甚至献出了生命。

过往的一幕幕让我们深刻体悟到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精神,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与勇敢,也为我们战胜一切困难、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力量。

(三)百折不挠

“百折不挠”是意志坚强、充满斗志,是面对灾难时的顽强不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的民族,困难和挑战越大,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越强。”这一论述,为我们揭示了中华民族血脉中那股百折不挠、逆境中更显刚强的精神内核。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壮大,到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其背后的动力正是那股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都坚如磐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地震发生后,唐山的许多建筑物倒塌,道路断裂,通信中断,整个城市陷入一片混乱。当世界还在为唐山叹息时,新唐山的重建者已在废墟上奏响了奋进的最强音,他们迅速组织起来,展开自救互救行动。他们用手挖、用肩扛,将埋在废墟下的亲人救出;他们搭建简易帐篷,解决临时住所问题;他们修复道路,恢复通信,为后续的救援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数据见证着唐山人民抗震救灾的壮烈:震后10天,生产出第一车“抗震煤”;震后10天,铁路恢复通车;震后14天,发出了第一度“志气电”;震后28天,第一批“志气钢”出炉……震后一年,开滦煤矿全面恢复生产。这些数据背后,是唐山人民以血肉之躯对抗灾难的悲壮史诗。

“百折不挠”精神是“精神变物质”的催化剂,是我们实现梦想的力量源泉。唐山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家园,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四)勇往直前

“勇往直前”是指不畏艰险、奋勇前进。“勇往直前”的精神密码镌刻在了唐山人民自救互救的壮举中。地震发生后,唐山人没有坐等外援,而是立即展开了生死营救。据统计,在地震后黄金72小时内,45万唐山人民通过自救互救脱险的占被埋压人数的70%以上。这种自发、迅速、高效的救援行动展现了唐山人面对灾难时本能的勇毅与担当。唐山人民将灾难转化为重生的动力、将悲痛升华为前行的勇气,这种在废墟上崛起的坚韧,正是勇往直前精神的最高体现。

唐山抗震精神中的“勇往直前”,本质上是一种生命对灾难的超越,是文明对毁灭的胜利。唐山人民面对巨大灾难时的“勇往直前”,不仅是唐山人民战胜灾难的精神支柱,更是中华民族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宝贵财富。

从抗震救灾的生死救援,到重建家园的艰苦奋斗,再到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勇往直前的精神早已融入唐山的血脉。它是唐山人民在灾难面前不屈的脊梁,是城市跨越发展的动力源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唐山人在新的征程上,无惧风雨、奋勇前行,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三、奋进新时代赓续精神血脉

唐山在49年前那场毁灭性灾难中,以惊人的勇气和韧劲创造了十年重建、十年振兴和二十多年快速发展的唐山奇迹,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唐山抗震精神。这一精神不仅是唐山人民的精神丰碑,更是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生动写照。近半个世纪已经过去,这种精神不仅没有褪色,反而在新唐山的发展征程中焕发出了更加夺目的光彩,成为推动城市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今天的新唐山,已经从昔日的工业重镇转型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现代化城市,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重要指示征程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以钉钉子精神狠抓改革任务落实。创建全国首家机器人共享智能制造工厂模式,经验做法已在全省推广。探索盐碱地综合治理新模式,被央视《焦点访谈》报道,曹妃甸成功入选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正式获批成为本科层次的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唐山市大气污染防治经验入选中组部第六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典型案例。推进城市更新创新探索项目盈亏平衡机制、玉田打造产业综合体等60余项改革经验做法被国家、省复制推广。

从抗震救灾到重建家园,从工业振兴到转型发展,唐山抗震精神始终是这座城市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向未来,我们要继续高扬唐山抗震精神的旗帜,将其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快建设繁荣、舒适、美丽的现代化沿海强市,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同时,不断提升城市软实力,加强文化建设和社会治理,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让人民群众在共享发展成果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挑战,对于新时代的青年而言,虽然不再面临唐山大地震那样的生死考验,但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国防建设等领域,仍需迎难而上、敢为人先。唐山抗震精神告诉我们: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经历过挫折,而是在挫折中依然奋起。当代青年在唐山抗震精神中汲取奋斗的力量,在各自的岗位上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立志为国家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49年前,唐山人民用生命和热血淬炼出的抗震精神,既是唐山人在废墟中站立的脊梁,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应对重大灾难的精神标识。赓续唐山抗震精神,激励英雄的唐山人民始终保持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奋斗姿态,让抗震精神代代相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为唐山师范学院讲师)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