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山 河 重 塑 的 信 仰 之 光

—“当代愚公”精神的传承与新生

彭景晖

渤海潮涌,燕山巍峨。唐山,这座曾被大地震撕裂又重生的城市,以倔强的姿态书写着敢教山河换新颜的史诗。从沙石峪凿石造田的冲天呐喊,到曹妃甸盐碱滩的稻浪翻涌,从塌陷矿区的涅槃重生,到万顷花海的壮美绽放,这片土地始终跃动着不屈的基因。

20世纪50年代,沙石峪人在青石板上决定与命运抗争。他们用铁镐与扁担,在“土如珍珠水如油”的绝境中,凿出“万里千担一亩田”的生存奇迹。周恩来总理曾亲临这片热土,赞誉其为“中国北方农业的一面旗帜”。半个多世纪后,沙石峪的葡萄藤蔓铺绿了昔日的石砾地,曹妃甸的智能灌溉系统护佑着盐碱滩的稻穗,唐山花海的芬芳弥合了矿区的伤痕——这不是历史的简单回响,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

今天,无人机的蜂鸣正掠过葡萄园,游客的笑声与生态湿地的花香交织成歌。我们看见:“当代愚公”精神从未沉睡,它正以科技为翼,以生态为笔,在新时代的卷轴上泼墨挥毫。

青石板上种春风—

沙石峪的“愚公”基因

沙石峪,燕山山脉褶皱里的一粒星火。1957年村支书张贵顺立于荒坡,誓言“向石板要粮田”之前,这里是“满山遍野大石头”的贫瘠之地。“遍山青石板,十户九家荒”,村民蜷缩在石缝间求生,一捧土、一滴水皆是奢望。

也是在那个1957年的寒冬,沙石峪北山上的风裹着碎石,抽打着50户村民的茅草屋顶。张贵顺攥着《愚公移山》,手指在“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字句上反复摩挲。煤油灯下,他望着墙上泛黄的地图上那个标着沙石峪的小黑点——它正被层层叠叠的等高线困在群山之中。沙石峪,要突围!

不愿向命运低头的沙石峪人,向荒山石板宣战了!从此,震撼人心的“当代愚公”精神,这段用血汗铸就的不朽传奇,这曲在艰苦岁月中奏响的壮丽赞歌,这面不褪色的精神旗帜,书写、唱响、飘扬在沙石峪。

没有先进工具,没有充足资金,只有村民们那一双双粗糙却有力的手。他们用大锤砸、用尖镐凿、用双手挖,硬是在青石板上揭去一层,造出良田。那么,这样造一亩田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呢?据统计,沙石峪人要担土2300多担,行程1万多里,最终才能造出一亩田地。由此创造出“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人间奇迹。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那是愚公移山神话的具象展现——在那坚硬的石板上,每一寸土都浸透汗水,每一粒沙都凝聚着希望。人们用手,用汗水,用勇气,用毅力,一点点改变着这片土地的命运,向大自然宣告:只要人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1962年,《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记者东生的长篇通讯《看愚公怎样移山》,沙石峪的奋斗故事传遍全国。

周恩来总理先后两次到沙石峪视察,称赞沙石峪人为“当代的活愚公”。

从此,沙石峪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精神圣地。

沙石峪的“当代愚公”精神,包含着发奋图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干群一心、团结协作的高尚风格。艰苦岁月里,沙石峪人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没有退缩,而是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与荒山石板、自然灾害抗争,写下壮美诗篇。这种气质是沙石峪“当代愚公”精神的基础,没有这种气质,就不可能改变沙石峪人民困苦的生活现状,也不可能改变山村的落后面貌。

修建大口井、开凿愚公洞、石头山上栽果树……沙石峪的点滴掘进,离不开党员干部的带头实践,也离不开广大村民的无私奉献。党员干部牢记宗旨、勇于担当,村民们服从大局、全力支持,形成了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良好局面。正是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让沙石峪人能够齐心协力,共同缔造了不朽传奇。

新时代的愚公故事,自有新人续写。岁月流转中,新一代的沙石峪人,继承了前辈们的“当代愚公”精神,用新的方式续写着这片土地的传奇。

从产粮食到种葡萄,沙石峪人探索着产业转型。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沙石峪人打破传统生产模式,推广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他们向不占耕地的狼洼山进军,一锹一锨石碴、一锤一钎火花栽下了果树。经过艰难探索,沙石峪成功架起葡萄秧,如今拥有1200余亩“玫瑰香”的沙石峪成了远近闻名的葡萄村。村党支部带领村民组建起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了“沙石峪”牌葡萄商标,让村民们的收入大幅提升。

从贫困山村到旅游胜地,沙石峪人实践着生态与经济共进。他们发掘“青石板上的红色记忆,沙石峪里的绿色享受”的旅游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如今的沙石峪,山清水秀,绿树成荫,一座座新居错落有致,一条条宽阔的道路四通八达。这里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国家森林乡村、中国特色村,沙石峪陈列馆入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从老铁具到新扁担,沙石峪人实现了精神接力。在沙石峪陈列馆,那些缺豁打卷的老铁具,是沙石峪人曾经奋斗的见证。而陈列馆里那把崭新的扁担展品,则象征着沙石峪人对未来的承诺。挑土的扁担虽然多数已被使折、用坏,但它们所承载的精神却从未断过。新一代的沙石峪人,正用这“新扁担”挑起乡村振兴的重担,让饱经历史风霜的村庄永葆青春。

在新时代,沙石峪的青年成为传承“当代愚公”精神的主力军。他们不再像前辈那样用扁担挑土,而是用知识和技术为家乡赋能。大学生回乡创业,利用互联网推广沙石峪的葡萄和旅游产品;年轻的农业科技人员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提升葡萄的品质和产量;还有不少年轻人投身乡村文旅产业,设计出具有沙石峪特色的旅游线路和文化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

也正是这些青年人,用实际行动赋予了“当代愚公”精神新的内涵——沙石峪人不再仅仅依靠体力和汗水,而是借助科技的力量,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村里引进了现代化的灌溉系统,解决了过去靠天吃饭的困境;智能温室大棚让葡萄种植不再受季节限制,提高了产量和质量;电商平台的兴起,让沙石峪的葡萄产品远销全国各地,甚至走向国际市场。

然而,科技并没有取代“当代愚公”精神,反而让它更加坚实。沙石峪人深知,无论科技如何发达,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他们依然保持着勤劳朴实的本色,用双手和智慧创造着美好的生活。

盐碱滩涂变粮仓—

曹妃甸的“绿色革命”

盐碱滩的叹息。渤海之滨,唐山曹妃甸那片苍茫的盐碱地,千年万年躺在渤海湾的怀抱中,却似乎没有得到大海护佑。肆虐的盐碱,如同一位无情的画家,用那冰冷的笔触,在大地上涂抹出一片片惨淡的灰白,让生命的色彩无处安放。

“海水侵蚀地下水,盐分随着水分的蒸腾不断上升,土壤变得坚硬而干燥。”几年前,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的试验田旁,科研人员抓起一块土深深扼腕,“方砖一样!”植物在这里难以扎根,庄稼在这里无法生长,只有盐碱草在风中摇曳,似乎在为这片土地无奈叹息。

然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未放弃过对希望的追求。他们在这片盐碱地上,用拼搏和智慧,试图打破命运的枷锁,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漫长的盐碱地改造之路,正由他们开启。

科研团队是“愚公”。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的专家们扎根于曹妃甸。他们带着对土地的深情、对科学的执着,开始了探索之旅。杜琪这位年轻的科研人员,站在盐碱地上,望着那满地白斑的土地下定决心:“一定能变成良田!”

他有信心,在他到来前,研究所的专家们已经打下坚实基础。杜琪和他的团队开始试验,从耐盐品种选育与土壤改良入手,深翻土地,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等,试图打破盐碱地的束缚。他们引入先进的灌溉技术,用淡水冲洗土壤中的盐分,努力让这片土地“成为一片绿洲”。

在唐山市滦南县柏各庄镇的轻度盐碱示范田里,科研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种植。他们想让盐碱地的“冬闲田”变成“增收田”。通过田间试验筛选出乐土808等耐盐碱的冬小麦品种,以及天隆优619、滨稻9号等早熟优质稻品种,制定了详细的滨海盐碱地稻麦周年轮作高产栽培技术规程,通过品种选择,增施有机肥、土壤调理剂,改良土壤等措施研发了适宜当地的稻麦周年种植模式。经过几年的努力,这片曾经的盐碱地实现了冬小麦+优质水稻亩产1000公斤以上,较单一种植模式亩增加效益200—300元。

“这是我们的胜利,也是这片土地的胜利。”杜琪站在金黄的稻田边,一如初来时一样,对这片土地充满信心。

农民是“愚公”。在这片盐碱地上,有许多像王秀德这样的农民。他们祖祖辈辈生活于此。王秀德去年种了100多亩冬小麦,他尝试使用了一种新型生物酶制剂。这种生物酶制剂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研发的,以蚯蚓源生物酶为核心,融合了硅镁土土壤调理剂及生物菌。

“真的管用!”王秀德在给小麦喷洒基肥时,将生物酶制剂添加到化肥中。他看着那些嫩绿的麦苗,乐得咧开了嘴。小麦不仅长得更好,产量也大幅提高,每亩地比其他农户多收了90多公斤麦子。

“这可是咱的‘秘密武器’!”王秀德笑着对邻居们说。他的成功,让村里其他农户纷纷效仿。他们开始使用这种新型生物酶制剂,盐碱地的产量逐渐提高。王秀德还承包了500亩高粱地,继续使用生物酶制剂。他坚信,有了科技的支持,这片盐碱地一定能够变成“米粮川”。

“这片土地,是我们祖祖辈辈的根。”王秀德站在高粱地边,望着那些挺拔的高粱,眼中充满了坚定。他知道,只要不放弃,这片土地就一定会有希望。

企业家是“愚公”。在曹妃甸,一群企业家看到了盐碱地改造的潜力和机遇。他们投资建设了高标准农田,引进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推动了盐碱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一家生产玻璃珠的企业,技术团队在研发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一种可以用于土壤改良的玻璃珠材料。这种材料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保水性,能够有效改善盐碱地的土壤结构。公司副总经理带领团队,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研发出了高折射率的玻璃珠,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

“我们不仅要赚钱,更要为这片土地做点什么。”这种玻璃珠如今不仅在国内市场独占鳌头,还远销海外,成为许多道路施工企业的首选材料。

盐碱地的新生。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曹妃甸曾经荒芜的土地上,如今稻麦飘香,瓜果满枝。盐碱地的改造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也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土壤质量得到了提升,盐碱化程度逐年降低,许多曾经因盐碱化而消失的动植物种类也重新回到了这片土地。

盐碱地的改造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随着农业生产的逐步恢复,曹妃甸的农产品加工、物流运输等相关产业也迅速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片曾经被遗忘的土地,投资和创业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盐碱地改造不仅是一项农业技术工程,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其成功离不开“当代愚公”精神的支撑。科研人员们为了找到适合盐碱地的种植模式,不惜牺牲个人休息时间,日夜奋战在试验田里。他们不怕失败,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和技术,最终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农民们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盐碱地改造的可行性。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用自己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种下了希望的种子。企业家们则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盐碱地改造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他们不只追求经济效益,更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这种精神,是坚韧不拔的毅力,是勇于创新的勇气,是无私奉献的情怀。在曹妃甸,每一个参与盐碱地改造的人,都是“当代愚公”精神的传承者。

矿坑之上绽繁花—

唐山花海的生态涅槃

在唐山的东郊,曾经有一处伤痕累累的废墟。这里曾是百年老矿开滦马家沟矿的煤炭开采区,35家煤矿、92眼井口、72家“散乱污”企业,还有327家无名场院。它横亘在唐山市路北区与开平区之间,是城市的“裂痕”,是大地的“疮疤”,是人们不愿提及的荒芜之地。

然而,这片土地并没有被遗忘。它在呐喊,它在呼唤,它在等待着一场变革。2018年,唐山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决策:彻底整治这片区域,将它打造为城市的“后花园”。

植绿于疮痍,种花于焦土,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艰巨战斗。荒芜的土地、破碎的生态、复杂的环境固然充满困难,但长期虬结盘踞的利益纠葛才是更大难题。仅用15天的时间,高标准出清“散乱污”企业72家,拆除违法建筑327家,拆除围墙4.3万延长米,清运各类物料及垃圾约21.9万立方米——从战斗效率便可一睹改造者信念之坚定。

在“拆、清”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开平区迅速以“治、用”全面推进唐山花海的生态修复和转型发展。肩负起艰巨而光荣任务的干部群众,高举生态文明旗帜,秉持工匠精神,用700余个日夜,忍受着严寒酷暑,与时间赛跑。

2019年4月,堆山塑形完成,仿佛是大地的脊梁重新挺立。

2019年7月,花海北区人工湖注水完成,超级绿道全线贯通,湖水在阳光下波光粼粼,绿道如丝带般蜿蜒伸展。

2020年7月,花海南区制高点——惠远塔外部装修完成,它高耸入云,俯瞰着这片土地的新生……

开平区的干部群众一如“愚公”,一点一滴改变着这片土地的命运——种植的439万平方米的植被,将采煤塌陷地变成了园林美景;建设的湿地生态系统,通过自然净化的方式改善水质;创新的思维、科学的方法、坚韧的毅力,诉说着“当代愚公”精神,再一次在唐山复现了。

这“当代愚公”精神能量不凡,它能运土堆山,将一片片废弃土地堆砌成起伏山峦;它能挖湖修路,让清澈的湖水在花海中流淌,让宽敞的道路连接起每一处风景;它能植树造林,培育花卉,让绿色的希望同五彩斑斓的花朵一起,在这片土地上盛开。

生态与人文的交响,让诗与远方能在城市里安放。唐山花海的建设,带来了生态效益,也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河北省第五届园林博览会在开平花海盛大启幕,更让这片土地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徜徉在唐山花海的绿道,两侧盛开的花、空气中弥漫着的香,热烈又温柔地撞击着人的视觉、嗅觉,抚润着人的心灵。年轻人在这里晨跑骑行,孩子们在花丛中嬉戏,老人在这里跳舞下棋,洗涤着城市的喧嚣、生活的压力,享受着大自然馈赠的宁静与美好。

唐山花海的建设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品质,增强了人们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动了周边旅游业、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随着唐山花海的建设,很多周边居民在花海里找到了工作,有的成为园丁,精心照料着每一朵花;有的成为导游,为游客们讲述花海的故事。他们说:“花海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我们为它感到骄傲。”

以景兴产聚人,为发展城市经济提供了新的思路。唐山海洋馆、玖熙堂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星球体育全民健身中心、菏泽牡丹种植基地等项目相继入驻;医疗康养、休闲游乐、时尚运动、教育培训等产业争相落地,产景融合、创新多元的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兴未艾。于是人们发现,唐山花海的建设,也是一次城市转型更新的实践。

今天唐山花海的美丽,似乎可以用数字量化——7.53公里的超级绿道供人漫步,20公顷的湖泊水系波光粼粼……

未来的唐山花海,会是什么样子?或许,它会是一个更加绚丽多彩的生态乐园,一个充满活力的产业高地,一个传承文化的精神家园。它会是一个让人心生向往的地方,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这片土地有了新的名字,新的生命,新的希望。它在春风中绽放,在阳光下生长,在岁月里沉淀。它在等待,等待着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每一个追求梦想的人,每一个渴望诗意的人。

“当代愚公”用双手和汗水浇灌的土地,正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只要心中有梦,只要脚下有力,荒芜之地也能变成繁花似锦的乐园。它告诉人们,“当代愚公”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不会消逝。

(作者为光明日报政治经济部主编)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