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 闻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唐山皮影:传承中光大 创新中致远

本报记者 常梦琪

图为用现代新型材料创新制作的皮影剧《英雄王二小》演出剧照。 资料片

排练厅的灯光骤然熄灭,巨型幕布如历史长卷徐徐铺展。左侧素白窗格上,皮雕的牧童王二小挥着鞭子走过山涧;中央幽蓝荧光幕中,倭寇的刺刀划破硝烟,嶙峋山石正从百米绝壁轰然坠落。青年演员的呐喊撞碎满室寂静:“放牛娃引豺狼——入刀山!”三十余根箭杆在操控台上方交错翻飞,将抗战烽火浓缩于方寸光影之间。

这份用灯影书写历史的基因,早在1943年便已注入血脉——

滦河畔的青纱帐里,李运昌将军将14杆钢枪交到皮影艺人手中。“新长城影社”的驴皮箱内,《火烧潘家峪》剧本与手榴弹混杂叠放。在迁安杨店子镇的诱敌行动中,台前《抢粮》唱段未歇,后台艺人已子弹上膛。当日军中队扑向戏台时,埋伏的十三团战士将其全歼。硝烟里重新挂起的影窗上,染血的影人继续舞动,唱腔刺破夜幕:“且看那,青纱帐里万箭发!”影社屡次利用演出作为诱饵,等敌人赶到时,影社早已转移,而事先埋伏好的战士却将敌人打个措手不及。百姓们望着疾撤的戏班恍然大悟:难怪唤作“药捻子”,一点即燃。

1976年7月28日,成为唐山皮影人永远的记忆。剧团当时正筹备赴秋季广交会演出,这是向世界展示唐山皮影的绝佳机会。

凌晨,赴广交会的行装整齐码放在市皮影剧团排练厅。3个小时后,7.8级地震将这里夷为平地。导演张先猷等8位核心成员永眠废墟,300余年积攒的影人典籍化为乌有。“扒出来的影人沾着血,可广交会必须去!”劫后余生的演员们记得市委领导的叮嘱:“要用皮影告诉世界,唐山还在!”44位“出土文物”(演员们自称)带着绷带与拐杖,在石家庄获鹿县搭起临时影窗。

9月,羊城,国际客商凝视着《打虎上山》中上下翻飞的影人——它们来自废墟里抢救的残片,裂纹被金粉绘成生动的纹饰。美联社记者在报道中惊叹:“东方凤凰的涅槃,始于这些带伤的皮影。”

这簇不灭的灯火,终在1982年走出了国门,照亮了法国巴黎塞纳河畔。巴黎国际木偶学院的讲堂里,皮影艺人齐永衡的箭杆轻旋,3根竹签操控的皮影栩栩如生。“奥秘在挑、捻、抖、颤。”他手腕微震,皮影倏然潜入“水底”,法国师生屏住了呼吸。《世界报》次日的标题墨香未干:“东方魔法师令驴皮在塞纳河呼吸”。

在《英雄王二小》的排练场,唐山市皮影剧团副团长张琪新凝视着舞台:“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传统影窗保留驴皮质感,荧光幕实现人影同台,演唱演员从影窗后走到舞台前,使传统皮影平面艺术更具立体化,为的是让千年光影艺术永远年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唐山演艺集团皮影剧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将皮影戏表演背景由传统白色幕布变为绚丽多彩的舞台布景,打破传统皮影戏只能在影窗表演的限制,用现代新型材料创新制作“影人儿”实现人影同台,演唱演员从影窗后走到舞台前,创排的《英雄王二小》以“一台三影,浑然一体,各展所长,取长补短”的全新创作理念,实现舞台人物剪影化、传统影窗皮影、新创“荧光影”3种表演手段、3个表演区的跨界融合,将传统山水人文写于影窗布景,将娴熟的多种皮影操纵技巧运用于多个表演情景中,将现代舞蹈融入荧光影人物表演中,呈现出一台独具特色、高质量的“新时代新皮影”。

近年来,皮影剧团进校园、下基层,为广大群众送上精神食粮,充分体现了“文艺创作为人民”的初心。还应邀出访美国、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凭借鲜明的民族特色与精湛技艺扬名海内外,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扬世界,所到之处受到各国观众的高度赞誉,称唐山皮影是“魔幻般闪电式的艺术”。

幕布褶皱间,抗战时的步枪皮影、震后黏合的残片、现代激光雕刻的智能芯片叠印闪动。这方寸之间的光影长河,仍在奔向新的黎明。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