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欣 通讯员 王琨
青春因奋斗而精彩,梦想因实干而绽放。唐山,这座充满活力与机遇的城市,一直在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为每一位心怀理想的高校毕业生搭建广阔舞台。
在我市,优秀毕业生的就业创业经历,如璀璨星辰,照亮着青年奋斗的征程。无论是深耕专业领域的职场精英,还是敢为人先的创业先锋,他们用拼搏诠释青春,以智慧点亮未来。他们的奋斗经历将激励更多高校毕业生汲取力量,在唐山这片热土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李佳朋
用音符编织乡村孩子的梦想
“老夫正在营中无计可施,夏侯渊这封书信来的是刚刚的凑巧,明日午时三刻他与老夫走马换将……”冀东中学的课上传出李佳朋老师抑扬顿挫的《定军山》念白,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感受到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李佳朋是唐山师范学院2023届毕业生,在校期间担任班长一职,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服务同学的同时锤炼组织管理能力。他深耕音乐专业领域,系统学习声乐、钢琴、音乐理论等课程,凭借优异表现多次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获评“校级优秀学生干部”“校级三好学生”称号。扎实的专业功底与全面的综合素质,为他未来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入职唐山市冀东中学后,李佳朋承担起初一至初二8个班300余名学生的音乐教学任务。他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参加市级美育教师、区冀东民歌演唱等研习班,持续提升专业能力,为教育教学注入新活力。他将音乐理论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
工作以来,李佳朋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艺术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他带领学生登上曹妃甸区庆祝新中国成立的文艺汇演和区迎春联欢会等舞台,在区中小学艺术节展演中担任领唱与合唱指导;主持原创教育歌曲《教师本色》的录音工作,策划、组织学校多项文体活动。2024 年10月,他指导学生参加河北省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斩获省赛一等奖,以艺术教育成果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李佳朋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多次担任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西藏日土县考察团等重大活动的讲解员,出色完成上级督导检查、安全检查等工作的讲解任务,展现了青年教师的综合素养与责任担当。
入职以来,李佳朋凭借突出表现先后荣获校级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唐山市“音为梦响”青年圆梦大赛钢琴组优秀奖、区艺术节优秀辅导教师等荣誉,并在曹妃甸区音美教师基本功比赛中斩获全能组三等奖。
张志文
用电商画笔描绘乡村新貌
张志文在考入唐山职业技术学院之初,便为自己拟定了“三步走”成长规划:筑牢技术根基、深耕实践沃土、反哺家乡发展,早早将个人理想与城市发展深度绑定。
为推动规划落地,他以严谨务实的态度拆解目标:大一过着教室与图书馆“两点一线”的生活,系统钻研专业课程,夯实计算机技术基础;大二担任计算机网络社团技术骨干,组织各类网络技术讲座与实践活动,带领社员共同提升专业技能。同时,他主动参与学校与本地企业合作的小型网络建设项目,在实地调研中深入了解唐山本土企业的网络需求,为后续电商创业积累了宝贵的一线实践经验。
毕业后,张志文并未急于创业,而是进入企业沉淀,系统学习前沿行业知识、管理理念与业务流程,为创业积累底层能力。怀揣对互联网行业的憧憬,他投身创业浪潮,先后尝试社交平台开发、线上教育产品运营等,却因市场需求把握偏差、商业模式不成熟及竞争激烈等原因屡屡受挫。即便面临资金紧张、团队士气低落的困境,他仍以百折不挠的韧性持续探寻新方向。
历经互联网创业失利后,张志文将目光转向蓬勃发展的电商行业。他敏锐洞察到传统制造业受困于单一销售链路的痛点,迅速成立唐山零零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聚焦为传统企业打造专业电商销售团队。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产品特性与市场目标,他从店铺搭建、运营推广到客户服务定制全链条解决方案;在农产品领域,他深入农村把控品质,以特色直播场景吸引流量,助力传统企业快速融入电商渠道。随着业务拓展,他持续优化团队管理、引入专业人才、拓展多元渠道。如今,公司年商品交易总额成功突破千万元,在唐山电商领域彰显出强劲的发展潜力与竞争力。
在张志文的创业征程中,母校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始终是其坚实后盾。从政策解读、项目规划到技术指导,学校为他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助力其成功入驻创新创业学院,完成从“校园创客” 到“企业经营者”的角色蜕变。
作为母校的杰出学子,张志文以实际行动反哺母校。依托自身电商业务资源,为学弟学妹搭建实操平台,累计提供超30个电商领域就业岗位,且就业规模持续扩大,让学生在真实业务场景中提升职业能力;同时,他常态化在校举办创业分享会,毫无保留地分享创业历程中的经验教训,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并针对有创业意向的群体提供项目指导与资源对接,引领年轻创客勇敢涉足电商领域,实现个人价值与产业发展的双向奔赴。
王璐瑶
用三张名片定义“不设限的人生”
当初,刚踏入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王璐瑶,对未来充满迷茫,但她始终相信“努力的意义”。在校期间,她以近乎严苛的自律打磨专业能力:每日清晨六点,大多数同学还在熟睡,她已抱着琴谱在走廊晨读;周末别人结伴出游时,她泡在琴房专注纠正指法,每个细节都苛求完美;深夜琴房闭灯后,她借着手机灯光默背乐理,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音符与公式,织就了扎实的专业根基。这份坚持最终化作向上的阶梯——2020年,她通过“专接本”考试继续深造本科,并依旧保持拼搏状态。
2022年毕业后,王璐瑶回到家乡滦州创办公考培训机构。创业初期,30平方米的小教室、资源匮乏、人脉短缺构成了现实困境,但她和团队咬牙坚守:炎夏里奔走户外发传单做宣传,即便招生遇冷也未曾退缩;为打开市场,她带领团队跑遍社区、企业,推出免费公开课,研发“一对一督学”服务并拓展线上教学。历经两年沉淀,2024年机构招生人数突破800人,助力350人成功“上岸”。她用坚韧证明,创业路上没有捷径,唯有把“不可能”写成“可能”的坚持。
创业的同时,王璐瑶心里始终怀揣着扎根基层的梦想。为此,她化身机构里“最特殊的学员”:白天以创业者身份统筹教学,与学员共同学习;夜晚一起刷题至凌晨,写满批注的两大本笔记本见证了她的努力。2024年,她以笔试面试双第一的成绩考入镇政府,将梦想照进现实。
从“专科生”到“本科生”,从“创业者”到“基层干部”,王璐瑶用“自律的求学者”“坚韧的创业者”“奋进的追梦者” 三张名片,勾勒出不设限的人生轨迹。她的故事里没有奇迹,只有把梦想拆解为每日行动的执着,她用经历告诉年轻人:学历不是天花板,努力才是成长的刻度;人生不必困于“单行道”,只要心怀热爱、步履不停,终将在自己的时区里活成想要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