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我市全力以赴应对强降雨天气

本报讯 (记者梁赞英、徐喆、金鹏)受高空槽影响,28日夜间到29日上午我市出现较强降雨天气,中北部大雨到暴雨,局地大暴雨。28日20时—29日12时,全市平均降水量为48.5毫米,最大降水量为迁安水厂191.8毫米,最大小时雨强为迁安水厂106.5毫米/小时。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我市各地各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扎实开展各项防汛备汛工作,力求将灾害风险降到最低,确保安全度汛。

市气象局立足防大汛、抗大险、救大灾,提前研判,精准预报。7月28日16时30分,市气象局启动今年第一个(暴雨)三级应急响应;16时,市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启动重大气象灾害(暴雨)三级应急响应,23时升级为二级。全市气象部门24小时值班值守,时刻紧盯天气形势发展,全力做好预报预警、气象监测和递进式气象服务工作。

受上游地区强降雨影响,上关水库、大黑汀水库、潘家口水库均向下游放水,我市境内部分河流出现涨水过程。唐山水文中心迅速响应、科学部署、做好测报;启动水文测报三级应急响应,各勘测队、机关各科按照应急预案相关要求,在岗在位,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雨水情动态,做好水文测报各项工作。

汛期以来,迁西县将巡查值守、抢险救援和转移避险责任细化到人头,全力构筑职责明确、履职到位、步调统一、全面高效的防汛救援责任体系。县、乡、村干部第一时间到泄洪河道下游开展排查、巡视工作。迁西县应急管理局派出3组共计30人的专门应急救援队伍,沿河道进行24小时巡查,观察水情。目前,迁西制定了全县预警叫应机制,及时广泛发布预警和避险提示,将各类预警信息精准地发布到户、到人,每个村都进行了防汛避险人员转移的演练,使群众能够熟悉预警信号、转移路线和避险目的地,切实提高基层干部群众主动防灾避险的意识和自救互助能力。此外,按照全省统一安排,2024年以来,迁西县完善提升县级应急避难场所5处,建成乡级应急避难场所17个、村级应急避难场所408个,并督导有关部门、乡镇加强日常维护管理,做好应急物资储备,确保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规范。

遵化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聚焦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提前做好防汛各项准备工作。建立完善山洪灾害村、水库等重点部位风险隐患台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全市25个乡镇、2个街道和应急、水利、城管、气象等部门,24小时待命,随时做好应急准备。强化物资储备,备用电源、排水泵、救生装备等应急物资全部调试完毕,41支共计6480人的防汛抢险队伍随时待命,确保一旦发生险情,能够第一时间拉得出、用得上。与兴隆县建立了联防联控机制,密切关注兴隆入境河流来水情况,加强信息沟通,及时做好防范。兴隆强降雨后,迅速响应部署,上关水库8次调整下泄流量,组织各乡镇提前进行群众转移避险,同时做好河道疏导泄洪、道路交通管制、河堤筑坝加固等工作。

玉田县以汛为令,根据降雨趋势提前预测研判,启动排涝预案,实行24小时排涝工作机制。加强物资储备,共储备编织袋、木桩、救生圈、冲锋舟等各类物资装备32种、13.3万件。同时,借助智慧水利监控平台,实时监测河道、水库、蓄滞洪区、洼地农田等30个点位的雨水情动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为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市农业农村局多措并举,全力打好农业防灾减灾“主动仗”。联合市水利、应急、气象等四部门印发了《唐山市2025年汛期科学防灾减灾夺取粮食和农业丰收预案》,要求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提前进入“战备”状态,组织开展对农田基础设施及大棚、畜禽舍、渔港等农业设施的全面风险隐患排查。密切加强与气象、应急、水利等部门沟通会商,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动态分析研判雨情、汛情、灾情发展趋势,同时建立高效信息传递渠道,确保灾害预警信息第一时间精准发布。对大田作物、设施农业、畜牧业、渔业等关键环节,采取分类施策,科学应对,打好减灾“组合拳”。目前全市农业系统共有3658台水泵可用于农田排涝灌溉,18支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用于支援本县域农机应急支援工作。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