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常委、秘书长 陈宇
2010年、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唐山视察,作出了“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的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对唐山的深切关怀,对唐山人民的深情厚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唐山巨变,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之所以能够在条件相当艰苦的情况下取得显著成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大灾大难面前,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吃苦在前,冲锋在前,成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
灾难的记忆里,有刻骨铭心的悲恸和感动,也有不屈不挠的抗争与奋斗。1976年7月28日,一场天崩地裂的大地震突然袭来,百年工业重镇唐山瞬间夷为平地。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广大军民支持帮助下,唐山人民以顽强拼搏的精神投入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建设,重新崛起一座现代化新兴城市,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 党的领导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定海神针”
在抗震救灾的严峻考验中,党中央宛如“定盘星”,成为唐山人民最坚实的依靠。地震发生后,毛主席、党中央对唐山灾区人民极为关怀,立即发来了慰问电,成立了中央抗震救灾指挥部。毛主席在病重之际,仍心系唐山,生前圈阅的最后一份中共中央文件就是《关于唐山丰南一带抗震救灾的通报》,这份牵挂彰显着党中央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深厚情感。
中央迅速协调各方力量,一场全国总动员的救援行动就此展开。短短4天,10万名英勇无畏的解放军战士、2万名医术精湛的医护人员、3万名技术娴熟的专业人员、5000多辆救援车辆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奔赴唐山,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角力,为抢救生命争分夺秒。
震后的唐山,沐浴着党中央的关怀和温暖,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新唐山建设的关键节点,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唐山视察,为唐山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视察都对唐山震后发展给予关怀指导、寄予厚望,就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作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重要指示,强调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新唐山建设,以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的宽广视野和远见卓识亲自为唐山谋篇布局,2010年对唐山提出了“努力建成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窗口城市、努力建成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努力建成首都经济圈重要支点”的目标;2016年指出,希望唐山按照“三个努力建成”目标,再接再厉、不懈努力,“争取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走在前列”,使这座英雄城市再创辉煌。“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科学阐释了“建设什么样的新唐山、怎么建设新唐山”的时代命题。我们要将其作为唐山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最集中体现,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奋勇前进。
时光坐标的交叠里,变化的是困难形态,不变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冲锋姿态。2025年1月7日,海拔4000多米的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全力开展人员搜救,全力救治受伤人员,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党中央一声令下,广大党员星夜驰援,带领人民群众团结奋战。唐山第一时间向灾区捐款500万元,这不仅是一份援助,更是伟大抗震精神的传递。
《唐山抗震纪念碑》铭刻“此间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宣示着如斯真理:中国共产党英明伟大,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历史深刻证明,唯有坚守初心、一心为民的政党,才能在国家和民族遭遇危难时,挺起不屈的脊梁,引领人民走向希望。
■ 党组织是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战斗堡垒”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是党的优势所在。各级党组织作为抗震救灾的“指挥部”,是指挥救援、稳定民心的关键力量。面对空前浩劫,各级党组织闻令而动,紧密协同,以临危不惧的勇气和科学高效的统筹能力,迅速搭建起抗震救灾的指挥体系,带领党员干部争分夺秒展开救援。
在猝然降临的灾难面前,省委第一时间坐镇前线指挥,成为稳定灾后大局的组织中枢,构建起协调一致、高效运转的指挥体系。在震后的艰难日子里,协调各地运送成品粮1.5亿斤,短短12天铁路公路基本恢复,1个月2510多吨救灾物资运达灾区,3个月供水供电全面恢复,5个月建房近200万间。
市委以最快速度凝聚力量、发出指令。市委和地委迅速组建抗震救灾指挥部,并派出干部沿街宣传“抗震救灾指挥部成立了,办公地点在西山口附近的一辆旧公交车上。大家要发扬自救互救精神,尽最大力量救人”。听到这些喊话,惊魂未定的人们热泪盈眶,顿时感觉心里有了主心骨。
在贴近灾情的基层前沿,唐山各县党委以最直接的行动战斗在一线,在废墟之上筑起信心的堤坝。镇、乡、街党组织和临时党支部在抗震救灾中,如同屹立不倒的“桥头堡”,成为受灾群众最温暖的亲人和最坚实的依靠。永红桥街道党支部书记袁广和被压在倒塌的废墟里,生死一线之际,他却对儿子说“不要管我,先救人”,被救出后,立即组织成立临时党支部,组建了一支50多人的抢险队,成功扒出群众300多人。在开滦吕家坨矿的矿井下,矿党委常委贾邦友在400多米竖井下组织成立临时党支部,作出“让群众、工人先走,党员和干部最后”的决定。正是这些基层党组织,他们在废墟中迅速集结,吹响了奋战一线的冲锋号,为快速救援筑牢了组织保障。
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救援单位,凭借党组织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强有力的统筹协调能力,在抗震中筑起了一座座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震后3天,冶金工业部第二十二冶金建设公司组建1500名党员抢险队,星夜赶赴唐山投入救灾,震后28天,完成唐钢第一炼钢厂抢建复产,炼出第一炉“志气钢”。由1976年驰援唐山到震后扎根建设唐山,第二十二冶金建设公司一路高歌猛进,在改革开放、创新驱动、新产业引领上取得巨大成就,获得省部级科技奖246项,多次荣获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全国建筑工程名牌企业等荣誉。开滦矿山救援队作为全国首批7支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之一,在唐山大地震中建立、成长,先后参加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2015年山东平邑玉荣石膏矿坍塌事故等多次救灾抢险任务,他们树立起唐山抗震精神一面面新的旗帜。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在党组织号召下最温暖最有力的行动。面对灾后4204名唐山孤儿,全国爱心迅速凝聚,组织研究决定在石家庄、邢台和唐山三地创办育红学校。石家庄育红学校办学8年间,共接收孤儿655名,育红学校成为地震孤儿温暖的港湾,有几位查不到姓名的孩子就取名为“党育新、党育红、党育苗”,孩子们在党组织的呵护中生活、学习,成长成才、走向社会,谱写了全国各地扶危济困,至善至诚的大爱之歌。
这深刻启示我们,中国共产党执政根基的深厚伟力,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组织优势。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党的组织力是实现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目标的坚强保证,是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的力量支撑。
■ 共产党员是冲锋在前挺膺担当的“一面旗帜”
在抗震救灾的战场上,共产党员是无畏的先行者,是群众心中闪亮的希望之光。广大共产党员在灾难面前,毫不退缩、身先士卒,以不畏艰险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在生死面前,舍身取义、奋不顾身,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鲜红的党旗在抗震救灾一线高高飘扬。
灾难摧毁了人民家园,却撼不动共产党人守护生命的如山之责。丰南县马辛庄大队党支部书记陈维强,地震时孩子都被压在倒塌的房子里,他自己脱险后,首先去抢救大队赤脚医生,赤脚医生得救了,他的孩子却因抢救不及时失去了生命,有些老人不理解为什么不先救孩子,陈维强说:“救我的孩子,只是救活一个人,救活一个赤脚医生就能救活更多的人。”曾任唐山市人民医院护士长孙秀兰的父母和大儿子在震中震亡,她忍痛带伤救人,没有电源打着手电筒进行手术。震后以满腔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从事护理事业50多年,赢得广大患者的信赖和医护人员的爱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第32届南丁格尔奖等荣誉称号。
灾难摧毁了血肉之躯,却摧不垮共产党人钢筋铁骨般的意志。在紧急关头,大批解放军昼夜兼程赶赴唐山救灾,他们不顾频繁的余震,攀危楼,钻险洞,创造出许许多多可歌可颂的英雄事迹,救灾战士们响亮地提出:“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危难中的无私守护,孕育出血脉相连的鱼水深情与世代传承。地震时,居住在开平区新工村的于凤荣已快到临产期,被从废墟中救出来后,住在临时搭建的一个四面透风的棚子里。危急时刻,几名解放军战士从几里外扛来油毡把棚子盖得滴水不漏。在解放军战士的温暖守护下,一个女婴呱呱坠地,解放军战士们又及时送来了热气腾腾的大米粥和鸡蛋,吃着这珍贵的“月子餐”,于凤荣感动得泪水涟涟,为女儿取名“于水情”。此后,于凤荣坚持多年到驻唐部队慰问,女儿于水情更是直接投身军营并光荣入党,孕育了军民鱼水情深的佳话。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困难面前有党员,正是有了无数共产党人的舍生忘死、舍己救人,人民群众在艰难中有了主心骨,在救灾中有了组织者,在建设中有了领头人,唐山人民没有被大地震压倒,而是在废墟上挺立起来,用双手重建家园;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精神,也在这片涅槃重生的土地上薪火相传。
在唐山,还有许许多多在大地震之中幸存下来的普通人,同样成为唐山抗震精神的创造者、弘扬者、传承者。2016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唐山市截瘫疗养院视察,对疗养院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悉心叮嘱工作人员:“大爱无疆,医者仁心,要树立把伤残人当亲人的思想,为伤残人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唐山市截瘫疗养院院长杨震生出生于大地震当天,在党的培育关怀和感召下,24年如一日投身于疗养康复工作。他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把截瘫疗养人员当亲人,用心用情为截瘫疗养人员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努力为他们营造温暖幸福之家。2018年,杨震生当选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截瘫伤员姚翠芹感叹“有专业悉心的护理,我才活到了今天”;地震幸存者杨玉芳说“爱让我们变得坚强,活得精彩”。49年过去,唐山大地震截瘫伤员在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各界的关爱中,用文学、艺术、体育书写坚强的人生故事,向全社会证明,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
一个个饱含血泪与荣光的故事,一位位闪耀党性光芒与人性光辉的担当者,共同铸就唐山抗震精神不朽的丰碑。它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是融入民族血脉的精神动力,更是激励一代代唐山人民在党的旗帜下,在新征程上砥砺前行、再创辉煌的精神动力。实践证明,关键时刻、危难关头,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始终是广大群众最可靠、最坚强的主心骨,这是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英雄城市再创辉煌
十五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关心关怀下,在“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科学指引下,在省委正确领导下,历届唐山市委团结带领英雄的唐山人民,一道拼、一道干、一道奋斗,不断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唐山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成为河北首个“万亿之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96万元;开放水平全面提升,进出口总额达到1484亿元、增长2.3倍,实际使用外资累计达177.7亿美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唐山工业增加值达到4661.1亿元、增长2.5倍,特种机器人、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智能印机等特色产业集群壮大成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6%;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唐山每年为群众办一批好事实事,民生领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80%以上,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唐山连续九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生动实践雄辩证明,“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重要指示,是唐山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思想之源、力量之基、胜利之本,越来越彰显出强大的真理光辉、磅礴的实践伟力、宝贵的时代价值。
开放为擎、改革创新,在加快建成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窗口城市上一路奋进、一往无前
渤海之滨,惊涛拍岸。深水大港是唐山的战略资源,广阔海洋是唐山的开放优势。唐山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向海图强,向海开放。2024年,唐山港货物吞吐量8.62亿吨、稳居世界沿海港口第二位,通达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港口,唐山港成为最大的外贸进口铁矿石接卸港、最大的钢材和煤炭能源输出港、重要的油气能源进口基地及储备中心。
大港口带来大通衢,筑就开放新高地。唐山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政策叠加优势,临港产业蓬勃竞发,海洋化工凭海探骊,精细产品附加值持续攀升;海洋新能源踏浪逐光,海上风机阵列成景,绿电入陆点亮港城。唐山对外开放格局正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不断拓展。
先行先试,改革赋能。唐山先后入选国家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拿地即开工”“高效办成一件事”“抵港直装”“船边直提”等改革举措实施见效,改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华丽转身、升级蝶变,在加快建成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上爬坡过坎、改革攻坚
推动升级传统产业,加快全面绿色转型。新质生产力正在有力推动唐山这座传统重工业城市加快转型,钢铁产业加速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一批传统钢铁企业转投新材料、集成电路、装配式建筑、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首钢智新入选“全球独角兽企业”,0.2mm及以下超薄规格产品连续多年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2024年,全市完成43家重点行业企业创A,26家钢铁企业全部完成环保创A,PM2.5平均浓度37微克/立方米,自2013年有监测数据以来累计下降70%,如今工业城市日益彰显出生态魅力。
高科技产业加速集聚,新兴产业风生水起。开滦集团“一块煤七十二变”,形成了以煤化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中车唐山公司新能源轻轨列车在葡萄牙、阿根廷“开跑”;259家机器人企业集群成势,研发和生产的焊接机器人、消防机器人、轨道交通巡检机器人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第一,成为唐山智能制造的“硬核”名片,映射出唐山从传统制造到现代智造的转型之路。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达到659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6个百分点。
融入京津、协同共进,在加快建成首都经济圈重要支点上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服从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首钢搬迁至曹妃甸,拉开了首都产业转移的大幕。以京冀曹妃甸、津冀(芦·汉)两大协同发展示范区为龙头,吸引了京津转移产业“组团式”进驻。深化“京津研发、唐山转化”,与京津合作建设科技创新平台21家。主动服务保障雄安新区建设,常态化对接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打造雄安新区便捷出海口、科技成果转化和配套加工制造基地。
更加主动融入、对接、服务京津,累计实施与京津合作亿元以上项目983项、总投资超6000亿元,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52家。交通一体化步伐持续加快,京唐城际铁路、唐秦高速连通京津唐半小时经济圈、生活圈、物流圈。加快打造京津休闲旅游目的地,唐山宴、河头老街等一批旅游热点引爆网络,2024年,唐山市旅游接待人次首次突破1亿大关,旅游总花费超过千亿元,创下历史新高,“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成为新时尚。
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加快以城镇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2024年唐山城镇化率达67.1%,较2010年增加22.1个百分点。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0以来年均分别增长7.7%和9.1%,分别达到55121元、27691元。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事业稳步发展,人均预期寿命增长5.3岁、达到78.8岁,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的光辉历程深刻启示我们,只要紧紧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就能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我们要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唐山时关于优化政治生态、加强班子建设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以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引领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新唐山勃发英姿。英雄的唐山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正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认真践行“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政治使命,弘扬伟大抗震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抒写英雄城市再创辉煌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