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快建成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

——二论学习贯彻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精神

本报评论员

7月28日召开的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明确以“五个新”为突破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成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新”字上下功夫,加快培育新动能,实现发展新突破。

要“新”在科技创新。通过“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平台体系化”“科技投入市场化”三管齐下,提升创新能力。破解产学研“两张皮”要双向发力,让实验室的专利变成生产线的订单、让技术攻关精准对接产业痛点。要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建立起内在的利益机制,争取国家级平台布局。要完善产业基金管理,带动“耐心资本”多元投入,形成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多元投入格局。

要“新”在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唐山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需在“破”与“立”中寻找平衡。补齐一高一低的短板,以设备更新带动技术革新、产品焕新。平衡一新一旧的关系,传统产业不能简单退出,新兴产业也不能一哄而上,要保持钢铁产业的领先地位,推动全产业链绿色化、智能化升级;聚焦机器人、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重点突破;科学统筹低空经济资源,谋划布局未来产业。解决一长一短的问题,推动制造业企业从“卖产品”向“卖服务”延伸,发展新业态。

要“新”在企业主体。企业是生成新质生产力最活跃的主体,提高“三率两化”要落实到企业。龙头企业要提高本地配套率,带动产业由集聚发展向集群发展;科技型企业要提高成长率和转化率,实现“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到“独角兽”的梯次升级;规上企业则要优存量、扩增量,动态更新“四张清单”。当大中小企业形成“你中有我”的创新共同体,工业经济的底盘才能既稳且活。

要“新”在数实融合。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唐山有工业场景与数据资源的“双富矿”,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工业的放大、叠加作用,推动各环节数字化改造,加快大模型在工业领域部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育数据配套企业,深化工业数据应用。当“唐山造”的机器人根据唐山工业场景和数据,用上“唐山算”的工业大模型,传统产业的“物理反应”将升级为数实融合的“化学反应”。

要“新”在绿色低碳。要深入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推进钢铁、化工等行业节能降碳,发展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加快风光储一体化发展,严格执行产能置换政策,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积极申报国家级零碳园区,推动更多产品获得国际绿色认证,当“唐山制造”贴上国际绿色认证标签,生态溢价将成为产业升级的“第二增长曲线”。

锚定建成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的目标,用“五个新”向科技创新要动力,向绿色发展要增长,向转型升级要质量,唐山这座百年工业重镇必将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