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中,“家风”犹如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承载着家族的精神密码,也映照出民族的价值追求。张鼎一家三代人,将“报效国家”化作切实行动,让赤诚的家国情怀在时光中愈发厚重。
张鼎的祖父张渤,早年间远赴苏联留学,心中始终牵挂祖国。1931 年抗日战争爆发,他不顾劝阻毅然回国,彼时东北已陷日军铁蹄,他落户哈尔滨后因学识闻名,日军欲拉拢利用,他便连夜带着家人逃离。
解放战争胜利后,国家百废待兴,周总理亲自安排张渤到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任外语系教授,与桥梁专家茅以升为邻。建国初期,苏联专家来访,张渤凭借精湛的外语成为技术交流的桥梁,任教期间他还翻译多部苏联科技书籍,为新中国工业与教育注入养分。他常对家人说:“知识能帮新中国壮大。”
在这样的家风熏陶下,张鼎的父亲张绍基自幼便将“报效国家”刻入骨髓。他勤奋苦读考入唐山交通大学,毕业后成为中国第一批电力机车技术干部、高级工程师,被分配到郑州铁路局襄樊铁路分局六里坪电力机务段,一扎根就是12年。
张绍基把全部精力投入研究,他曾对韶山号电力机车(韶山1型电力机车SS1),我国第一代(有级调压、交直传动)电力机车试运行中的问题提出技术建议,其对动车的技术改进建议为国家节省400余万元。他的多篇论文被铁道部《铁道知识》收录,还毫无保留地向工人传授知识经验,培养大批技术骨干。他对张鼎说:“祖父讲,知识是国家财富,掌握了就要让它在祖国大地生根发芽。”
这份血脉中的家国情怀,传到了张鼎身上。祖父带回的舰船图纸、父亲书房的电力机车图谱,在他童年留下深刻印记,让他从小痴迷机械与航海模型。父亲作为工程师,家中图纸零件成了他的 “玩具”,潜移默化中练就了扎实的动手能力与空间思维。周总理 “小时候做小船,长大了造大船” 的话,更让他明白小小模型承载着家国梦。
凭借热爱与执着,张鼎在航海模型领域深耕。2018年,他获全国航海模型锦标赛C8项目冠军,成为河北省该项目首位全国冠军,后入选国家队备战世锦赛,在国际舞台展现中国风采。2020年,他成为“环渤海古船模型技艺”非遗传承人,这份荣誉背后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传承担当。
张鼎深知,传承不仅是技艺延续,更是精神传递。他带全家瞻仰嘉兴南湖红船,感受百年前共产党人的初心,回家后查阅资料、绘图设计,亲手制作红船模型。闲暇时,他和妻子通过网络教孩子与家长制作,在拼接中讲述红船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传。2020年7月,他组织唐山市航海模型(网络)公开赛,吸引500多名中外选手,在比拼中向世界青少年传播中国古帆船技艺与海洋文化。2021年“红心向党、匠心育人”系列活动中,他为省内教师讲解红船历史,带领制作模型,让更多教育者成为红色文化传播者。
作为非遗传承人,张鼎担心古老技艺在时代变迁中被遗忘。他潜心研发古船模型套件,将复杂结构分解简化,制成工艺简单的木质套件,让无木工基础的爱好者和青少年都能动手制作,感受中国古船魅力。他还有个宏大计划:制作100艘中国船模型,带着它们参加世界级比赛,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古船与航海文明。
张鼎和他妻子也是因为喜欢航海模型相遇,他们的儿子在5岁左右也开始对模型感兴趣,在二年级时便开始做一些小船,2019年获得全国航海模型锦标赛的第三名,2022年拿下冠军,成为河北省首位获成人组冠军的未成年人。张鼎像祖辈教导自己那样,常对儿子说:“无论将来做什么,都要为国家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