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 闻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曹妃甸:向海图强启新程

本报记者 景立华 杨海 赵冠群

图为一艘货轮正从曹妃甸港区矿石码头离泊。 季春天 摄

曹妃甸工业区塔吊林立,焊花飞溅;深水码头巨轮靠泊,智能机械臂精准作业;协同发展区内,京冀企业流水线高速运转……曹妃甸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唐山作出的“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重要指示精神,正以港口智慧的“新维度”、协同发展的“新高度”、项目建设的“加速度”,奏响向海图强的蓝色乐章。

■ 智慧港口:科技赋能畅通双循环

走进河北港口集团曹妃甸港生产协同指挥中心,巨屏数据跳动。调度员轻点鼠标,指令直达20公里外码头。指挥中心副组长说:“‘一图指挥’让船舶在港时长缩短15%,单日最高作业量70.2万吨。”在生产区内,安全巡查人员只需在屏幕上轻触几下,无人机便自动起飞,实时画面即刻传至大屏幕。技术员介绍道:“这是曹港集团、曹港股份自主研发的无人机巡测一体化智能管控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单航次飞行即可完成安全环保巡查,生成场区高清实景地图,融合AI算法实现违章识别与货垛轮廓检测,还能联动GIS系统更新电子片图。

在新天LNG公司,记者站在8号储罐61.6米的最高点,公司全貌尽收眼底。该公司生产运行中心经理赵红岩对记者说:“远方的10MPa高压外输管线承载的气化暖流,以单日1.6亿立方米的磅礴之力,源源注入国家管网。”走进该公司中控室,巨幅屏幕上数据如星河流动。带班班长王伦凝视着跳动的参数,报出一串沉甸甸的数字:“新天LNG公司项目一期投产至今,安全接卸LNG船舶25艘,气态外输26亿立方米……”

在曹妃甸海事局,政务中心主任王佳林向记者展示智慧化海事检查系统,在“海事一网通办”系统上点击外轮图标,口岸手续高效办理中,“过去通关需2天,现在‘单一窗口’4小时办结。”

今年前5个月,曹妃甸港区货物吞吐量突破2.51亿吨,外贸占比31%。

■ 协同发展:京冀携手绘共赢画卷

在首钢京唐冷轧车间,一卷0.65毫米厚的汽车板下线。技术中心主任杨春政手持样品:“这是为北京现代定制的高强钢,减重30%,百公里油耗可降低0.5升。北京研发、曹妃甸生产、供应京津冀,形成闭环。” 5公里外,首朗新能源正将首钢工业尾气“变废为宝”为乙醇。副总经理杨艳说:“3.6亿方尾气产3万吨乙醇,纯度99.9%,次日可达北京医药化工客户。” 巴威唐山公司装备车间里,工人们组装着与清华联合研发的生物质锅炉。公司生产基地技术部经理徐佳对记者说:“研发留京,生产在曹。这里厂房面积是北京的5倍,港口让大型设备出口成本降15%,2025年巴威唐山公司接到订单突破2万吨。”

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曹妃甸正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青龙湖创新产业园内,京冀合作共建卫星大数据运营中心、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实验室、飞行器检测中心等,打造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协同科技园中,清华大学“一池三洞”实验室(宽速域风洞、高速立式/卧式水洞、实验水池)技术指标国内领先,为前沿研究提供平台;燕赵钢铁实验室由院士张福成领衔,推动钢铁绿色智能转型;侯保荣院士领衔的国家材料腐蚀中心曹妃甸站,立足临海优势服务海洋产业;华为曹妃甸云中心支撑区域数字化转型……

在曹妃甸新城,清华长庚医院项目夜间施工正忙。项目负责人介绍:“投资40.2亿,引入北京专家团队,实现检查互认、病历互通,让居民家门口享北京优质医疗。”

自2014年河北与北京签署共同打造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至2024年底,曹妃甸已累计实施北京项目271个,总投资2540亿元。

■ 项目矩阵:385个亿元项目构筑强基

在唐山国控科创能源站项目现场,320KW重卡充电机正待安装。这个新开工的民生项目,投资3500万元,建成后全年可为新能源汽车补能1740万度电。曹妃甸化学园区内唐山裕隆新材料投资45.6亿元的电子级环氧树脂项目工地,环厂路建设正酣。项目投产后,预计年营收39亿元,提供600个岗位。

更壮观的景象在新天LNG接收站。16座银色储罐巨人般矗立海边,其中9#罐墙体已浇筑至28米高。安全总监李刚说:“每罐储气可供百万户用一月。三期投产后,这里将成为京津冀最大天然气应急储备基地,外输能力提升66%。”

钢电园区内,三友蓝海海水淡化项目的输水管道如巨龙入海。“每滴海水经历27道工序重生。”技术员王磊指着控制屏,“6.3万吨淡水送钢厂,浓盐水提取溴素后零排放。”隔壁工地,直径8米的蒸氨塔正在吊装,这里将诞生北方最大溴系阻燃剂生产基地。

在唐山港煤炭翻车机房,工人们如灵巧蜘蛛在脚手架上穿梭。项目书记孟洋波指着天蓝色翻车机:“这是核心,每40秒卸一节车厢,年卸车能力5000万吨。”

曹妃甸区发改局负责人介绍,2025年曹妃甸推进亿元以上项目385个,总投资4547.1亿元。今年前5个月,80个项目已开工,32个项目完工,完成投资112.9亿元。

夜色中港区灯火璀璨,巨轮驶向深蓝。这座年轻的滨海新城,正用一项项突破性创新、一次次深层次协同,书写着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