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鹏 通讯员 刘红艳 郭文珺
在冀东的苍茫群山中,地处遵化市的地北头村宁静而祥和。村中的一座青砖灰瓦建筑,虽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庄严肃穆,这里便是抗日名将洪麟阁的故居。厢房的木制窗棂上,依稀可见斑驳弹痕,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纷飞战火。院子里的老槐树下,老人们常常围坐在一起,用民谣传唱着洪麟阁的传奇故事:“地北头出了个洪司令,卖了老宅买刀枪,鬼子听了打哆嗦,百姓见了喜洋洋……”
洪麟阁,1902年出生于地北头村一个满族中产之家。1921年,就读于直隶法政专科学校,同年年底赴北京,在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主办的讲演会上,聆听了李大钊的专题讲演,深受触动。此后,洪麟阁投笔从戎,跟随冯玉祥到察哈尔抗日,后因蒋介石派军包围清剿,冯玉祥下野,洪麟阁辗转来到唐山担任《工商日报》总编辑,以笔为刀,旗帜鲜明地抨击时政、宣传抗日。1935年,他任教于天津市河北工学院,积极支持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还参与审定天津学生自治会发表的《为抗日救国争自由宣言》。
1938年春,洪麟阁返回地北头村洪家老宅,为抗日筹措经费,他变卖了一半房产、二十多亩地和妻子的陪嫁首饰等,毁小家纾国难。同年7月,他响应中共河北省委号召,率部在地北头村起义,担任冀东抗日联军副司令员兼第一路军总指挥。他以“不愿当亡国奴的跟我走”为号召,迅速集结5000余人,相继攻克沙流河、玉田县城,缴获大批军械。10月西撤途中,洪麟阁在蓟县马伸桥设伏,率部击毁日军11辆军车,缴获60箱军械。然而,战斗中他头部和腿部多处负伤,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用树皮写下“还我河山”的血书,掷出一枚手榴弹后,用最后一颗子弹饮弹殉国。朱德总司令听闻其事迹后评价“洪麟阁是我党亟需之军事人才”。
如今,这片浸染着先烈热血的土地,正以红色精神为魂,将革命基因转化为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在林果飘香中书写着新时代的奋斗篇章。
每年开学季,鲁家峪小学的孩子们都会列队来到洪麟阁故居,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触摸历史的温度。“我们把开学第一课安排在洪麟阁故居,就是让孩子们从小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鲁家峪小学校长鲁爱民介绍,学校还组织了“小讲解员”社团,鼓励孩子们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将英雄事迹传播下去。
“我们地北头人从小听着洪麟阁的故事长大,将他的坚韧精神融入到了骨血中,通过不懈奋斗为自己创出了一片天地。”地北头村党支部书记张云生感慨地说。
近年来,地北头村大力发展林果业,全村共种植黄桃、苹果等果树4980亩,年产水果约6200余吨。同时,该村依托全镇的林果资源禀赋,积极发展林果加工产业,村里集聚了10余家罐头企业,让满山林果变成了“致富果”。这些企业涵盖原料处理、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全环节,开发出红果罐头、黄桃糖水罐头、混合水果罐头等30多个品类,为全村百姓提供了500余个工作岗位,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此外,地北头村探索出“支部引领、企业带动、群众参与”的产业发展模式。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林果种植合作社,与罐头企业签订保价收购协议,确保果农收入稳定。果农刘春平笑着算起增收账:“以前黄桃卖不上价,现在合作社统一对接市场,收购价比自己卖的时候高了不少,我家种了3亩黄桃,一年下来能多收入1.2万元呢。”
从抗日烽火到乡村振兴,地北头村的变迁印证着一个真理:当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转化为创新创业的实际行动,这片浸染热血的土地,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