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金鹏 通讯员谷瑞雪)华能乐亭风电场于2008年建设投产,是唐山地区第一个投产运营的风电项目。记者当天在风电场采访时,工作人员正忙着给叶片做“体检”。班长老刘和徒弟熟练地操控着无人机,指着屏幕上的叶片说:“海边盐雾大,哪怕毫米级损伤都得及时处理。夏季,我们顶着机舱内40多摄氏度高温处理风机故障是常态。”师徒俩身上的安全带在阳光下闪着银光,与转动的风机叶片构成一幅动态剪影。
这个风电场是华能集团在唐山地区投资建设的首个新能源项目。随着能源需求增长和技术进步,风电场启动了“以大代小”升级改造项目。该项目将原有风机替换为更大容量、更先进的机组,使装机容量从49.5兆瓦提升至125兆瓦。这一改造项目每年可输送33775万千瓦时绿色电能,较原项目增效240%,显著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技术团队面临着诸多挑战。由于地处沿海滩涂地区,风机基础施工时桩底流沙层反涌严重,这不仅影响了项目建设质量,还拖慢了项目进度。技术人员联合设计单位和高校,经过多次专题研讨和试验,最终确定了抑制流沙反涌的解决方案。通过24小时驻扎现场,实时监测和调整施工方案,桩基成桩率得到明显提升,确保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如今,华能乐亭风电场正以蓬勃的发展态势和不懈的创新精神,为地区的能源供应和绿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风电场,记者遇到了技术专工王师傅。他已经在风电场工作了17年,对这里的每一台设备都了如指掌。王师傅一边熟练地操作着监控设备,一边向记者介绍道:“我们的工作就是24小时不间断地监控这些设备的运行状态,确保每一个数据都在正常范围内。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异常,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整个风电场的发电效率和供电稳定性。”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发电过程,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风电机组旁,只见巨大的风机高速旋转着。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些风电机组采用了先进技术,不仅提高了发电效率,还降低了故障率。我们一直致力于绿色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在节能减排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除了发电生产,华能乐亭风电场在技术创新方面也持续投入。风电场成立了专门的技术创新团队,针对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和技术瓶颈进行攻关。其中,实施的“以大代小”升级改造项目成功投产便是一项重要的创新成果。
据介绍,华能乐亭风电场还积极开展村企共建工作,帮助附近村庄及周边养殖户安装路灯、修筑道路,改善了周边村民及养殖户的出行条件,勾勒出绿色能源与地方发展和谐共生的生动图景。
谈及未来的发展规划,场站田站长满怀信心地表示:“我们将继续加大在技术创新和绿色能源开发方面的投入,不断提升智能化水平和发电效率。同时,我们也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乐亭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