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下一版  
上一篇

迁西县前韩庄村:红色热土谱新篇 革命精神代代传

本报讯 (记者徐喆 通讯员孙敬聪)燕山脚下,长河西岸,有一片有着深厚红色底蕴的革命热土——迁西县东荒峪镇前韩庄村。这里,是迁西地区第一名共产党员、第一个党小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迁安(迁西)县委诞生地,是冀东著名革命老区村。村口西山坡上的韩东征纪念馆,青砖黛瓦,庄严肃穆,静静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韩东征,1902年生于前韩庄村。父亲常年在外当船工,母亲善良勤劳,他幼时读过三年私塾,性格果敢刚毅,疾恶如仇。1928年春,韩东征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迁西县第一名农民党员。此后,他带领家乡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浪潮中奋勇前行,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见证了冀东(冀热辽)革命根据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最终成为全国19个解放区之一的艰难历程。

韩东征历任中共迁安县首任县委书记,冀东抗日联军第十四总队政治主任、二十三总队总队长,迁遵兴联合县县委书记,迁青平联合县委组织部长、民运部长兼抗联会筹委会主任、县委书记,冀东区贫民团副主席、工农青妇联合会主任等职。在20多年的革命征程中,他带领家乡人民东征西战,最终抵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彼岸。1949年,他作为冀东解放区农民代表,带着老区人民的重托,参加了建立新中国的首届政协会议,并亲临开国大典这一划时代历史盛会。

韩东征之子韩建军,珍藏着两件父亲的遗物:一件是父亲用过多年的望远镜,包浆厚重,手握处漆皮磨损严重,见证了主人历经战火、出生入死的岁月峥嵘;一件是半奓厚的精装纪念册,烫金字外封上写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纪念刊1949”,长26厘米,宽24厘米,共410页,硬皮精装,红底金字,典雅庄重,气象辉煌,这是韩东征代表冀东老区人民出席全国首届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的历史见证。据韩东征的警卫员韩永洪回忆,那次随首长进京,一天夜晚,他们沿着东长安街西行,走到灯火辉煌的天安门广场。望着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和随风飘摆的五星红旗,韩东征感慨万千,激动地说:“胜利啦,胜利啦,我们胜利啦!永洪啊,努力干吧,以后的路还远着呢!全国解放了,新中国成立了,我们还要搞社会主义。顺着这条光明大道走到底,最终还要实现共产主义哩!为了实现这个远大目标,我们还得继续奋斗哇!”

如今的长河岸边,水草丰美,山清水秀,这里早已成为附近村民茶余饭后休闲的绝佳去处。韩东征纪念馆成了一个符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同时见证着新时代的蓬勃发展。“在我们这儿,每个人都知道他的事迹,每年都有很多人前来参观学习。”前韩庄村村民自豪地说。

近年来,该村通过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将韩东征纪念馆、长河带状公园等连点成片,形成了一张红色传承地图,使其成为党史学习教育和文明实践的主阵地。同时,村里还打造了特色文化长廊,“红色文化广场”“村民议政广场”和“党群连心广场”等场所,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在产业发展方面,村里采用“党建+”的思路,通过产业发展充实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投资50万元建起规模养鸡大棚;利用15亩空地,打造猕猴桃种植基地。同时,栽植6万余株各类绿化苗木,进一步美化环境。

从烽火硝烟的革命年代到如火如荼的建设时期,再到如今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前韩庄村始终传承着红色基因,弘扬着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着辉煌篇章。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