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 闻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滦南县潘家戴庄惨案纪念馆:

血泪记忆永铭心

本报记者 梁赞英 通讯员 韩志红

“每一位来潘家戴庄惨案纪念馆的游客都会为它驻足,因它悲痛,这上面至今仍存留着被日军残害的孩子们的血迹,它已被定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日前,在河北省革命文物故事微视频展播中,滦南县潘家戴庄惨案纪念馆两个带血的石头碌碡将那段不堪回首的沉痛历史再次翻开。

1942年12月5日,寒冬凛冽。日本侵略军第27师团第27步兵团所属第一联队骑兵队,按少将团长铃木启久“彻底肃正该村庄”的命令,在队长铃木信的指挥下,以枪杀棒打、锹铲镐砸、活埋火烧等极其残忍的手段,血洗了潘家戴庄,屠杀和平居民1280人,烧毁民房1030间,村内财物被抢劫一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潘家戴庄惨案。

“我的奶奶、姑姑和叔叔都在那场灾难中丧生,爷爷、大伯和父亲侥幸生还。”潘家戴庄惨案幸存者后代戴成龙从小就经常听父亲讲起惨案的事情,他未满18岁就毅然参军,投身于保家卫国的伟大事业之中。

为警示后人勿忘国耻,1952年,滦南县地方政府在“千人坑”遗址上修建了潘家戴庄惨案纪念馆。历经数次扩建,现占地7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56平方米,是一座融合实物陈列与声光电技术的现代化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它先后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灰墙黑瓦的潘家戴庄惨案纪念馆静静矗立在潘家戴庄村东南方向。门前“潘家戴庄惨案纪念馆”九个大字苍劲有力。据该纪念馆馆长邢宝辉介绍,该纪念馆主馆为二层楼房,建筑设计寓意深刻。房顶两侧各有一座高1.9米的警钟,中间是高2.4米的水泥框架,象征着被日军烧毁的残墙断壁。每年12月5日惨案纪念日,钟声都会如期敲响,提醒人们铭记历史。

展厅内摆放着的实物无声诉说着当年的历史:被日军用来摔死19名婴儿的石头碌碡上,暗红色的血印依稀可辨;长17.6米的惨案长坑内,21例形态各异的尸骨仍保持着遇难时的姿态,仿佛在无声呐喊。“为了保护遗址,大部分遗骨仍然长眠在地下。”讲解员低声讲解着。走出主馆,迎面是高2.4米、宽16.8米的冤魂墙。黑色大理石墙面上,按姓氏、性别、年龄刻写着1280名遇难者的姓名,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段被撕裂的人生。

警钟长鸣,历史不容忘却。多年来,潘家戴庄惨案纪念馆作为滦南县以及各地民众缅怀革命先辈、悼念殉难同胞的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向公众开放,年接待参观者逾19万人次。“近年来参观人数持续上升,尤其是青少年团体。许多家长特意带孩子前来,让他们了解这段历史。”邢宝辉馆长表示,“我们不仅要记录历史,更要传承抗战精神,激励后人珍爱和平、奋发图强。”

周美艳是惨案幸存者周炳生的孙女,大学毕业后她选择回到纪念馆担任讲解员,将这段悲壮历史一遍遍讲述给来访者。“我们每一个年轻人都应铭记历史,将悲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

时光流转,历史照进现实。今日的潘家戴庄村,街道整洁、绿树成荫,“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标语格外醒目。在历任党支部书记带领下,该村积极发展集体经济,曾经的苦难之地一步步走向如今的宜居新农村。

“目前全村共有33个蔬菜大棚,主要种植黄瓜、西红柿等作物,每个大棚年收入约6万元。在镇政府支持下,我们的蔬菜产量逐年提高,日子越来越有盼头。”潘家戴庄村党支部书记齐志刚表示。

“不忘国耻,珍惜和平,发奋图强,兴我中华……”纪念馆前,庄严的宣誓声依旧回荡不绝。潘家戴庄的血泪记忆,正深刻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转化为激励一代代中国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一幅幸福生活的美好蓝图,正在这片曾经伤痕累累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