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立
唐山是英雄辈出的城市。近百年来,在艰难复杂的民族民主革命斗争中,千万个志士仁人前仆后继,英勇献身,赢得了革命事业的辉煌胜利与荣光,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竖起来一座座永恒的丰碑。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唐山的志士仁人,浴血战斗在中国广阔的原野。在帝国主义和清朝廷残酷镇压下,京东义和团首领大多壮烈牺牲。丰润义和团首领陈瓒、纪庆临刑前英勇无畏,对监斩的知县说:“少说废话,快快过枪!”从容就义。反清抗俄志士蒋卫平(今滦州人),1910年在奉命交涉中俄边界事件时,被沙俄军警枪杀于黑龙江的乘船上。蒋卫平流血遍舟,仍气宇轩昂地高呼:“杀我一人,不许连累船夫!”喊声未止,而船已沉没。真可谓慷慨悲歌。李大钊曾题诗:
“斯人气尚雄,江流自千古。
碧血几春花,零泪一抔土。
不闻叱咤声,但听呜咽水。
夜夜空江头,似有蛟龙起。”
辛亥滦州起义领导人王金铭(山东武城人)、施从云(安徽桐城人)、白雅雨(江苏南通人),心系国家,慨然发动滦州起义。不幸兵败雷庄,王金铭、施从云被捕。王金铭临刑时,清朝通永镇镇守使王怀庆喝令捆绑,王金铭大义凛然,高呼:“吾辈军人,安用此!”于是两手叉腰,昂首受刃,神态从容,骂不绝口,壮烈而死。时年32岁。施从云于雷庄遭清军伏击时,持刀奋呼,身先士卒,猛力陷阵。司书和马弁一再劝他改服潜行,施从云说:“见危授命,古训昭然!从军之日,早已立志以死报国!你们不要再说了!”后与王金铭同时牺牲,也是32岁。同时还有上百名革命志士英勇地惨死在清军的屠刀下。白雅雨在开平被捕后,审讯他的王怀庆喝令他下跪,他厉声回答:“此身可裂,此膝不可跪!”王怀庆下令断其右腿,倒挂于树,割去头颅,残忍至极。后于衣袋中得其《绝命诗》:
“慷慨吞胡羯,舍南就北难。
革命当流血,成功总在天!
身同草木朽,魂随日月旋;
耿耿此心志,仰望白云间。
悠悠我心忧,苍天不见怜!
希望后起者,同志气相连;
此身虽死了,千古美名传!”
表现了他对国家的赤胆忠心和对革命理想的实现充满信心。王金铭、施从云、白雅雨和一批辛亥革命志士为缔造共和而大义捐躯,其悲壮惨烈,令人扼腕痛惜。革命精神千古流芳!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30年间,有1.8万名唐山籍的英雄儿女血染疆场,壮烈牺牲;全市6549个村中有4418个“烈士村”;遵化牺牲的烈士达2927人。原丰润北夏庄乡大旺庄是一个有2620人口的村(1984年人口数),就有47名革命烈士。唐山人民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由此可见。正如辛亥滦州起义志士熊朝霖所言:“须知世界文明价,尽是英雄血换来!”
在五四运动中,青年知识分子郭友三(唐山郭大里人),担任唐山各界联合会评议部长,擘画伟图,奔走呼号,赴京请愿,被反动军警打伤,不治而死。郭友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唐山牺牲的第一位革命烈士,他的英名永存。1922年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中,开滦矿务局工人举行大罢工,遭军警镇压,数十名开滦矿工喋血唐山街头,6名英雄矿工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写下了气壮山河的一页。1927年10月,玉田农民武装暴动,鲁家峪的浴血奋战,一批农民英雄光荣献身。暴动领导人于方舟(宁河人)、杨春霖(丰润人)、解学海(河北无极人)、刘自立(陕西咸阳人),于1928年1月被杀害于玉田城外。他们丹心耿耿,慷慨赴死,临刑前齐唱《国际歌》,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革命英雄气概和崇高的革命气节。其时于方舟年27岁,杨春霖年36岁,解学海年方26岁,刘自立年仅22岁。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的最著名的唐山烈士,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乐亭人)。李大钊也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最著名的革命英烈之一。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宣传马列主义,救万民于水火,名重当世。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秘密绞杀于北京京师看守所。李大钊“首登绞刑台”,“神色未变”,从容就义。其凛然正气,光照千秋!李大钊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是唐山人民的光荣和骄傲,他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牺牲的革命烈士,还有唐山第一名共产党员、中共唐山地委第一任委员长(书记)邓培(广东三水人),在广州献身;曾任中共北京区委委员、后任广州黄埔军校政治教官的安体诚(丰润人),在上海龙华遇难;曾组织渭南农民暴动、担任西北工农革命军政治部主任的卢绍亭(丰润人),血洒渭南土地;曾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的“革命元老”江浩(玉田人),鞠躬尽瘁,长眠在苏联海参崴的郊野;曾担任社会主义青年团天津地委组织部长的江震寰(玉田人),牺牲于天津街头;以及出身唐山铁路工人的共产党员王麟书、刘玉堂等人,先后在哈尔滨、汉口等地就义。名垂史册,千古永生。江震寰铁骨铮铮,宁死不屈,行刑时挺身骂敌,拒绝伏跪受刑,被连击3枪始仆地,年仅23岁,时人为之感泣。江浩和江震寰,父子英烈,流芳百世。
从1933年1月长城抗战爆发,到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唐山人民进行了13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涌现了一批又一批舍生忘死的抗日英雄。长城抗战中,第二十九军将士发出了“敌有枪炮,我有血肉”的豪言,组织大刀队进行夜袭,以肉躯抵挡枪炮,成百成千的热血男儿倒在血泊之中。1938年1月7日,华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区第一支队在清河沿的战斗,揭开了冀东人民抗日武装暴动的序幕。支队司令员王平陆(今迁西人)壮烈牺牲。碧血丹心,光耀中华。当年七八月间,冀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武装暴动。许多抗日英豪血洒长城内外,献出了闪光的生命。著名的爱国知识分子洪麟阁(遵化人)、杨十三(迁安人)忧国忧民,投笔从戎。洪麟阁任冀东抗日联军副司令兼第一路军总指挥,他大气震环宇,丹心照山河。1938年10月15日,率部在遵化抬头村与日寇拼死战斗到最后一刻,多处负伤的他,拒绝通讯员要背他走,举枪对准自己的头颅,饮弹捐躯,可歌可泣。杨十三担任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政治部主任,率部踏着洪麟阁等烈士的血迹前进,艰苦奋斗,积劳成疾。1939年7月21日,在行军的担架上与世长辞,令人感佩。毛泽东从延安发来的挽联电文是:
“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对我辈特增担荷;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于先生尤见典型。”
八路军朱德总司令的挽联是:
“渤海毓雄,民族之杰;霭霭风仪,异质挺特。
冀东起义,倭奴气慑;瞻彼真容,彪炳日月。”
以后在冀东抗日游击战争和创建冀东抗日根据地的长期斗争中,唐山儿女前赴后继,百折不回。丰滦迁联合县县长魏春波(今迁西人)一家,满门忠义,堪称民族精英,足使青史留辉。冀东军分区敬献的挽联是:
“为革命牺牲一切,毁家纾难,死兄死弟,死妻死侄,鲜血洒遍燕山麓;
与倭奴搏斗数年,捐躯殉国,成仁成义,成英成烈,勋献洋溢滦水滨”。
自幼在唐山赵各庄长大的开滦煤矿工人节振国,智勇双全,胆略过人,刀劈日本鬼,奇袭日伪军,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英雄。参加了冀东抗日暴动和冀东抗日联军,热血洒春秋。1940年8月1日,年仅30岁的节振国在滦县下尤各庄战斗中壮烈殉国。为国舍命,人天共仰。长期担任冀东八路军副司令员的包森(陕西蒲城人),英姿勃发,用兵如神,善于出奇制胜,威震敌胆,人称“中国的夏伯阳(夏伯阳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的英雄,红军优秀指挥员)”。他在冀东坚持抗战4年,始终是戎马倥偬,壮心不已。百战退敌寇,马革裹尸还。1942年2月,在与日军作战时,31岁的包森血染遵化野瓠山村热土。包森当年遗诗:“马踏春风蓟水急,绿草滩头缴降旗;”后人续句:“当年义气遗豪语,犹是今朝鼓舞词。”1942年4月2日,冀东八路军第十二团政委刘诚光(湖北黄安人)和第二营教导员苏连存(丰润人)率部200余人,在遵化甲山被3000余名日伪军合围。刘诚光和苏连存率部与敌英勇拼杀,直到子弹打光,最后拉开手榴弹的导火索冲向敌群,与侵略者同归于尽。几十名干部跳崖殉国。燕山为之肃穆,滦水为之呜咽。他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万古长青,与“狼牙山五壮士”齐辉,是中华民族的骄傲。1944年10月17日冀热边特委机关干部在转移中,宿营在丰润杨家铺,遭日伪军包围,特委组织部长周文彬(中国籍朝鲜人)等430多名干部战士牺牲。曾有人作词《长相思》,表达对周文彬的深切怀念:
“山招魂,水招魂,此日一家作比邻。东风处处春。
云一村,树一村,犹叫人人常忆君。年深情更深。”
滦县医界名流秦丽南一身正气,支持抗日,被日本宪兵队逮捕。日寇企图收买他,他在牢房中愤然绝食8天,用清白的死与民族敌人抗争。可谓“居身不使白玉玷,洁志直与青云齐。”从这个57岁的老人身上,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脊梁。
3年解放战争唐山人民斗志昂扬,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殊死搏斗。他们横扫千军如卷席,刺破青天锷未残。唐山的千万革命烈士在中国革命史上又写下了彪炳千古的一章。1947年5月21日,参加冀察热分局第一次党代表会的冀东代表团苏林彦(丰润人)等22人,英勇牺牲在赤峰西的柴胡栏子村。冀东行署财政厅长王克如(滦县人)、第十五地委宣传部长冀光(玉田人),战斗到最后,手枪中都只剩一颗子弹,他们毫不犹豫地饮弹殉国。在唐山军民反“扫荡”反“蚕食”的斗争中,涌现了一批出生入死、忘我工作的巾帼英雄。丰南老王庄19岁的妇救会主任、女共产党员王翠兰,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惨遭酷刑,口灌辣椒水,竹签钉十指,香头烧乳房,烙铁烫全身,在严冬季节,扒去衣服,吊在屋檐下暴打,又往身上泼冷水,全身冻冰,手指甲和耳朵脱落。但王翠兰坚贞不屈,一直鼓动在场的群众坚持革命。她青春无悔,骨傲燕山之峰,为人民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还有滦县小赤口村的青联队长古坤(20岁)、丰南邸家庄的妇救会主任邸金芝(19岁)、迁安大杨官营村的妇女主任张秀英(36岁)、出生在丰润的武清县妇女会主任陈明(21岁)、迁安潘庄子村妇救会主任徐桂芬(18岁)等,她们都是舍生取义的“刘胡兰式”英雄,浩气长存,光照人寰。1949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攻天津的战斗中,遵化担架三团团长兰玉山(28岁)及7名队员,血洒津门热土。兰玉山实践了他为革命“不要头,不要钱,不要家”的誓言,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仍然挥手高呼“前进”,表现了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他们与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擦肩而过。这些人民英雄,功昭日月,永垂不朽!
打开唐山近代英烈名录,每个烈士都有一部感人的历史,表现出崇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可概括为4个方面:(一)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二)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三)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四)坚贞不屈的牺牲精神。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自己宝贵的生命,点燃了光明的火炬;那闪光的英灵,铸造了共和国的历史;他们是共和国的英雄儿女。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邓小平同志教导说:“我们要用烈士的精神鞭策自己,用以奋进不息。”
(作者为唐山师范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