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铁肩担道义 薪火照征程

大钊精神谱写新时代华章

本报记者 田野

李大钊故居已成为红色教育鲜活教材与精神地标。

讲解员为游客讲解大钊精神。

李大钊纪念馆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游客在展台前了解李大钊先生的革命历史。

游客参观李大钊纪念馆。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在乐亭县李大钊纪念馆内,李大钊同志的汉白玉雕像静静矗立,来自唐山各地的党员干部列队举起右拳,庄严宣誓。铿锵有力的誓言在肃穆的展厅中回荡,这既是对革命先驱的深切缅怀,更是对“铁肩担道义”的大钊精神的坚定传承与时代呼应。

历经百年风雨洗礼,大钊精神穿越时空、熠熠生辉,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一代代中华儿女奋勇前行、矢志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创新传播:

红色基因焕发时代新生

如何让诞生于百年前的精神力量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李大钊纪念馆交出了一份创新实践的答卷。

“我们始终以弘扬大钊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作为立馆之本和发展主线。”纪念馆副馆长于海英表示,“通过不断探索多维化、沉浸式、互动性的宣传教育模式,我们努力把纪念馆打造为一个没有围墙的‘大思政课堂’。”近年来,该馆充分挖掘和整合红色资源,组建了专业的大钊精神宣讲团,持续开展“大钊精神进基层”系列活动:走进中小学校园成为“开学第一课”的动人课堂,走进机关单位举办主题鲜明、史料翔实的巡展,走进街道社区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红色故事……真正让宣教“动”起来、让精神“活”起来,使“行走的思政课”覆盖唐山城乡大地。

与此同时,纪念馆大力推进“智慧景区”建设,积极运用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教育。网上虚拟纪念馆、云端红色故事展播、短视频微党课等新媒体产品陆续推出,构建起线上线下一体化联动、覆盖更广、影响更深远的红色文化传播链,打破了时空限制,让更多人能够随时随地感受大钊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

在众多传播者中,有一群可爱的“红领巾”讲解员格外引人注目。“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这是12岁的王玮康最常引用的大钊名言。每逢节假日,小讲解员们都会来到纪念馆,为来自各地的参观者声情并茂地讲述李大钊的革命生涯。“每一次讲解,对自己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王玮康说,“每次讲解时,都觉得大钊爷爷在看着我,好像在说‘孩子,接力棒交给你了’。”

从庄严肃穆的李大钊纪念馆到质朴亲切的李大钊故居,红色宣讲的热潮处处涌动。一支由当地镇政府组织名为“蕙兰”的巾帼宣讲队活跃在宣讲一线,这支由机关干部、农技专家、学校教师、农村女党员等组成的宣讲队,名字取自李大钊夫人赵纫兰。她们创新推出 “大槐树下故事会”,把党史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巧妙运用“家谱叙事”的方式,编写出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大钊精神·红色家谱》小册子,让抽象的精神变得可亲可感、可知可行;深度整合大黑坨村的红色地标,精选包括李大钊故居、手迹作品馆、谷家私塾、古井古槐在内的七个场所,通过实地参观、主题分享、专家微讲座、农事体验等沉浸式活动,将静态的红色遗址转化为动态的学习空间,真正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有共鸣、受启发。“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李大钊故居管理处主任吕喆强调,“我们要用好用活这些资源,以‘家’为情感主线,从生活的小切口展现信仰的大境界,通过讲述伟人日常生活中的故事,让游客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大钊精神的伟大。”

从线下的“行走课堂”到线上的“云端传承”,从白发老人到垂髫少年,大钊精神正以千姿百态、万般声音,实现着跨越代际的对话。

深耕教育:

革命薪火播种童心沃土

红色江山的永固,伟大事业的接力,离不开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精神的传承,必须从娃娃抓起。

大黑坨小学的晨读课上,孩子们齐声诵读着校训:“学校造人才为改造社会,读书为做事不是为做官。”这副由李大钊亲笔题写的楹联,已在校园里悬挂了百年。1919年,正是在这里,李大钊打破封建礼教,创办了冀东地区最早实行男女同校的新式学堂——“国立大黑坨初等学校”,让“教育救国”的理想在故乡落地生根。

时光流转,已更名为“大黑坨小学”的校园里,红色基因早已融入日常。学校将毗邻的李大钊故居视为最宝贵的红色资源“宝库”,在校内精心打造了以“信仰的力量——李大钊的光辉一生”为主题的大钊事迹展室和大钊精神文化长廊,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实物复制品和多媒体展示,使学生们能够追忆历史、触摸历史、感悟历史,让红色教育可视、可听、可感。同时,学校自主开发并实施了《我是大钊故乡人》校本思政课程体系,旨在通过沉浸式、本土化的教育,让学生们在深入了解家乡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传承革命先驱的坚定信仰、崇高追求、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

自2011年起,教育部在该校设立“李大钊班”,至今已传承至第十五届。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从独具特色的班级环境布置、集体撰写铿锵有力的班级宣言,到庄严隆重地与上一届“李大钊班”进行班旗、班牌交接仪式,再到持续开展参观寻访、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李大钊班”的每一场活动都紧密围绕大钊精神的内涵展开,旨在让学生们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接受深刻的心灵洗礼,让红色精神的种子深埋心田。

在校园一角,有一片生机盎然的“实践田”。“这里的农作物种植,种、管、收由学生们全程参与。”副校长邓海娟说,这里种植的蔬菜会送给村里的老人,孩子们在劳作中能深刻体会“铁肩担道义”的含义。去年秋天,学生们把田里收获的南瓜做成 “感恩饼”,送到劳作的村民手中。从书本到实践,从理解到行动,精神的种子正在悄然发芽,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活力。

聚力振兴:

红色热土绘就富美乡村

精神赋能发展,实干振兴乡村。大钊精神正从历史的教科书和纪念馆中走出来,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和生动实践。

初秋的大黑坨村,1700亩温室大棚连成一片白色海洋,村民们正在棚里忙碌着。“以前种玉米,一亩地收入几百元,现在种精品瓜菜,年收入大幅增加。”一位村民笑着说,村里外墙上“敢闯敢试、真抓实干”的标语,就是乡亲们致富的秘诀。

时间回溯至1992年,村党支部书记带着党员们“吃螃蟹”,在全县率先建起温室大棚。面对村民“祖祖辈辈种大田,能行吗”的质疑,党员们带头承包大棚,当年就创下每亩1.5万元的收益。如今,村里的大棚不断升级,葡萄、甜瓜等新品种通过电商卖到全国,800多座大棚成了村民的“聚宝盆”。

红色资源更成了“金字招牌”。村里整合李大钊故居、谷家私塾等7处红色景点,打造 “一居两馆一塾一院一街”的文旅格局。村民们纷纷搭上红色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快车”:有的在景区周边销售自家种植的绿色精品果蔬,有的开办起富有乡土气息的民宿和农家乐,还有的经过培训加入文旅服务队伍,成为讲述大钊故事和乡村变迁的讲解员……多元化的就业和增收渠道,让村民的钱包越来越鼓,生活的幸福感越来越强。

“大钊精神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是能让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法宝。”村党支部书记范红立的话掷地有声。如今的大黑坨村,既是全国文明村,又是国家级“一村一品”专业村,已成为乐亭大地上乡村振兴的典范。

百年岁月悠悠,精神薪火永传。在乐亭,大钊精神早已超越了历史的概念,深深融入到脚下的土地和人民的血脉,化作推动发展的澎湃动力,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时代光芒。

在精神传承的热土上,看见信仰的力量

本报记者 田野

踏上乐亭的土地,历史的厚重感与时代的蓬勃气息扑面而来。在一天的采访中,记者走过肃穆的李大钊纪念馆展厅,驻足于书声琅琅的大黑坨小学校园,流连在果蔬丰茂的温室大棚中。感言,这不仅是一次采访,更是一场关于信仰、传承与振兴的深度对话。

最打动记者的,是那些“人”的故事。

在李大钊纪念馆,12岁的红领巾讲解员王玮康一字一句复述大钊先生的名言时,眼中是有光的,那份超越年龄的庄重与真诚,让人动容。他或许还不能完全理解百年前那段历史的沉重,但他知道,“大钊爷爷是英雄,他的话要记住”。从孩子清脆的嗓音里,记者真切地感受到,红色基因的传承,从来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一颗心温暖另一颗心,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在李大钊故居,“蕙兰”巾帼宣讲队的队员们用朴实的乡音,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融入“家”的脉络。在古槐树下讲故事,编撰“红色家谱”,让理论带着温度,飞入寻常百姓家。这种“以小见大”的传播智慧,源于队员们对这片土地和这位伟人最深沉的爱。它启示我们,真正的精神传承,必须接地气、可感知、有生命。

在大黑坨村,记者看到了精神力量如何转化为发展动能。村党支部书记谈起党员带头建起第一批大棚时的“敢闯敢试”,眼神依然灼热。村民们谈起如今“四季有收入”的好日子,脸上洋溢的笑容,是对“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最生动的诠释。这里,“铁肩担道义”的担当,化作了党员带领群众共同富裕的责任;“妙手著文章”的智慧,化作了发展绿色农业和红色旅游的创新实践。“红”与“绿”在这里交融,精神与财富在这里共生。

采访结束时,夕阳为大黑坨村连绵的温室大棚镀上了一层金辉。‌记者心头一震,恍然明白‌,这不仅是一片物质的丰收之地,更是一片精神的丰饶之野。百年前,李大钊先生播下的革命火种与教育理想,如今已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结出了累累硕果。

作为记录者,记者深感荣幸,能用笔触勾勒这份传承的脉络。大钊精神,从未远去。它活在孩童清澈的诵读声里,活在乡亲们勤劳的双手中,活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上。它告诉我们,最强大的力量是信仰,最深刻的传承是践行,而最美好的纪念,便是创造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