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对毛泽东素来崇敬的仓夷,将毛的语录刊登在了杂志的显眼位置。阎锡山看了,很不高兴,对仓夷说:“仓夷!你啥时候看到共产党的刊物刊登我的语录,你再刊登毛泽东的语录吧!”阎锡山的态度,给仓夷心理上带来很大负担。加上他也厌恶阎锡山手下那些官僚们的腐败庸俗习气,所以很想离开这里去延安。不过要实现这个愿望却不容易。对仓夷这个少年英才,阎锡山也是看重的,所以对他恩威并施,既批评他,又怀柔套近乎。仓夷病了,阎锡山派人到医院看望,还送他饼干,表示慰问。但仓夷不为小恩小惠所动。他积极要求到敌后抗日根据地去。此时恰好民族革命通讯社要建立五台分社(晋察冀边区分社),仓夷请求前往。
1939 年初,仓夷来到了民族革命通讯社五台分社,参加了敌后抗战的新闻工作。五台地处山西东北部,毗邻察哈尔和河北,是晋察冀的中心区域。民族革命通讯社(简称民革社),是抗战初期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上,由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拨款创办的官方通讯社,社长是阎系文化艺术部门的负责人梁延武。民革社的任务是向第二战区《阵中日报》和外界发送战报电讯稿。后来随着它的组织机构逐步健全,民革社在山西各地以及香港、重庆、成都等大城市先后建起了十几个分社,从而构建起一个遍布全战区的通讯网络。
民革社的许多分社,往往是经过与共产党协商后建立的,有的甚至由我党组织指派共产党员担任分社社长。因此,它的新闻稿件,既报道阎锡山,也报道八路军,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山西前线的战局战况。民革社的编辑记者,大多数是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和年轻学生。他们从四面八方,长途跋涉来到山西,抗日热情很高。民族革命通讯社总社对他们进行短期训练后,按工作需要和个人志愿,分配到总社或派往战地分社。仓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先在民革总社经过短期的培训后,又被派往五台山的晋察冀分社工作。
虽然是联合抗日,但国共毕竟有别。由于思想信念不同,仓夷所在的民革分社也分成了两派:社长张遂和记者高凌云倾向国民党,一切唯阎锡山是从;而李成瑞、仓夷和文书兼译电员冉登华,则倾向于共产党和八路军。李成瑞原在晋察冀边区政府主办的《救国报》当记者。民革晋察冀分社成立时,曾派人来中共晋察冀边区,要求边区政府给予支持。考虑到可以通过“民革社”将边区的抗战情况传播到国民党统治的大后方,所以边区党组织就委派李成瑞来到这里工作。仓夷虽是从二战区来的,但却更认同共产党的主张。这两派之间,平时也有些争论,但并不尖锐。
在民革通讯社晋察冀分社,仓夷和李成瑞是编采整理新闻稿的主力,而记者高凌云,对敌后艰困的生活颇为不满,工作没热情,敷衍塞责。仓夷和李成瑞两人相处极为融洽,他们热情高,干劲大,一心要把晋察冀边区的消息尽可能多地发出去。根据边区新华社分社的电讯稿和党政军相关资料,仓、李二人编写了大量报道:王震率部在五台地区痛歼敌军,杨成武扬威大龙华之战、贺龙决胜陈庄战役……这一条条凝聚着仓夷、李成瑞心血的胜利消息,像是长了翅膀,从民革社飞出,迅速传遍全国,大大鼓舞了民众抗敌必胜的信心。
仓夷爱自然,爱生活,热情而乐观。有一次,仓夷和李成瑞出去采访。途经一座大山时,忽然下起大雨。山顶有一片大树林,两人急忙冲进去避雨。时间不久,雨过天晴。遥望远处,但见林木葱茂,连绵不绝。群峰如洗,巍峨雄峙。溪流似练,千折百回。河山壮丽,如诗如画。仓夷兴奋地大喊:“太美了!抗战胜利后,我要在这安家落户!”
对于国民党顽固派来说,“联共抗日”本是多方权衡、迫不得已之举,在他们心里,“攘外必先安内”的想法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