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从时代,跟随主流,按部就班,正常发展,平顺无奇”是经济学家江小涓对自己学术和生活经历的总结,也是2023年我读过所有的文字中,最给我启发的一句话。
它出自作者2020年出版的《江小涓学术自传》。这本书很薄,但信息量巨大。作为经济学家写的学术自传,它没有想象中的艰深与刻板,叙述语言流畅朴实,学术观点要言不烦,读起来甚有启发。
这本书让我深有感触的有两点:一是作者近乎开挂的人生经历,值得学习;二是里面的文章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思考问题的方法,非常实用。
江小涓最初以小护士起步,恢复高考后,披荆斩棘考上大学、硕士、博士,然后进京到研究所做研究员。之后又学而优则仕,进入国务院做智囊,担任国务院副秘书长,最终以中央候补委员荣退。退休后,又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担任教授、院长——作者的人生可谓是“一步不落,步步为营”。这样的人生历程对今天的年轻人甚有启发和鼓舞。
江小涓在书中总结道:“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在这段高度浓缩的40年里中,经历了思想大解放、学术大繁荣、经济大发展和生活大改善,无论是工作还是个人生活,时刻都处在向好变化和丰富多彩之中”。
作者在谈到自己的成长环境时说,家里藏书颇多,父母都坚信知识是宝贵的财富,鼓励孩子们多读书。因此,她从小就喜欢看书,并让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贯穿了人生。
她还在书中特别提到一个细节:她的父母有一种无论处境如何都要做到最好的信念,也关心孩子们的心理感受。父母处境开始不好时,在各自的单位都受到歧视,但他们很少埋怨,尤其不当着孩子的面埋怨。她的母亲特别要强,刚到农村时,每家需要出一个劳动力修建水利工程,当时家里许多事情没有安顿好,但母亲说他们家不搞特殊,主动参加了一个冬天的劳动。吃苦耐劳的程度让老乡非常吃惊,年终还被评为了“劳模”。正是父母的坚强和执着影响了江小涓之后的人生。
作者到医院工作后,努力认真,年年都被医院评为先进,还被评为西安市卫生系统的先进工作者。同时,依然保持着读书的习惯。每天下班后,她都会扎在五人一间的宿舍里,读书到深夜。当时医院里没有人愿意上夜班,但江小涓愿意,因为夜班虽然比较困倦,但如果没有重症和急诊病人,就只是一些定时的病房巡查工作,因此有很多时间看书。这样一边上班、一边读书的生活持续了五年多,而且不仅没有耽误工作,还升任了代理护士长。
也正是因为秉承着家风中这些优秀品质,江小涓无论是当护士、研究员还是官员,永远都抱着认真和执着的态度,做到亲身经历、亲自研究、深入调查,尽量做到无一字无根据,这也增添了后来她能自由发声、直面争论的底气;同时,对读书和科研的热爱,也一直支撑着她对事业的全力付出,这其实也是成就她个人的最主要原因,令人肃然起敬又反躬自省。
在这个鸡汤漫灌的时代中,更多的人寄希望在精神层面上实现虚拟的满足,以所谓的“与生活和解”和“拥抱苦难”来消解内心的绝望与迷惘。精神胜利自然不可或缺,但对个人价值增长的追求是永远不能放弃的根本,这也是能保证我们能立足社会的真正的定海神针。年轻人走入社会,最先最主要的应该是研究如何提高自己的“生产力”,而不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研究办公室的“生产关系”上。
主流和时代都不是任何一个个人所能创造的,更无法掌控,顺从与跟随也绝不等同于同流合污抑或举手投降,你若入海,便逃不过浪,也逃不过旋涡和礁石,你所能做的,便是学好牢记驾船的方法,不以其为阻,而令其成就自己的壮阔;你若上天,便躲不开风,也躲不开气流和乱云,你所能做的,便是张开双翅振臂而飞,不以其为碍,而让其成就自己的翱翔。
因此,作者所谓的“正常发展,平顺无奇”实际上是厚积薄发、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很多时候我们为了某一个结果而无所不用其极,可实际上,“按部就班”地提高自己、踏实认真地做事,才是实现目标的最便捷途径。
此外,这本书更有价值的,还有作为一个经历基层到高层、书斋到社会的涉猎甚广的经济学家,江小涓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打破原有思维方式的角度和方法。
比如说,作者离开中国社会科学院时,去向老领导请教,请他指点如何做好新的工作。老领导并没有对她鼓励,反而严肃地说,“不能把新岗位视为展现你理论水平的舞台,你去是为党中央国务院服务的,收起你的想法,认真虚心地看、听、学和悟。”这个提醒相当程度上端正了江小涓对新岗位的基本心态。
书本与现实、书斋与社会的矛盾纠结应该是所有人,在刚刚迈入职场后遇到的第一个也是最持久的问题,一个人的职业成长速度其实就取决于衔接所花费的时间多少,如何实现顺遂的衔接是做好未来工作的关键步骤,抛弃自身的“学历自信”,以从零开始的态度看听学悟,当是最实用最有效的“入职第一课”。
再比如,作者出国留学后逐渐体会到,熟知一种理论以至于形成思维定式的人,会时时面对这样的窘境:无论现实中的问题超出他们所熟悉的理论有多远,一切经验都依然用这个理论体系中有限的概念来表达,一切现象都还是用这个理论来解释,最后只能是越来越糊涂,而稍稍拓宽一些知识眼界就能发现,在这个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人们有可能已经用另一种理论较好地解释和解决了同样的问题。
这其实就是现在所谓的“功能性文盲”,即所有的思考都围绕着自己的原有观点打转,只接纳证明自己观点的理论,其他的则一概抵制,全都被判错误。最后的结果,就是让自己变得越来越顽固,问题越来越复杂。
因此,不必对书斋里的学问深信不疑,实际经验与理论前提之间很有可能存在缝隙甚至背离。多多调查研究,重视经验素材,才能够得出准确的结论。
这也是作者从纯粹的研究到参与国家政策文件的起草,一再强调要走出书斋,从实践出发,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因,更是所有工作应该具有的眼界和态度。
这本书中的很多细节也令人玩味,例如江小涓在被社科院、人大双重录取的情况下,仅仅是因为社科院提供单人房有利于读书和学习而最终放弃了人大;在新西兰访学结束后,由于丈夫不想两地分居,江小涓才最终选择夫唱妇随回到社科院;她在工业所工作时,被分配到朱镕基总理用过的办公桌,其中一个柜兜里还有一捆他的手稿“论企业管理”,后来经请示之后,当废纸处理。几年之后,江小涓找朱总理汇报工作时还被他打趣。这些小事的记录,显示出作者的生活化的随性和毫不矫揉造作的率真。
江小涓在书中最后说,“研究工作不是靠坚守和努力就能达到一定高度的,这是时代现象,面对这种高难度、不确定、没把握的状态,不知远方在何方,退而开辟其他领域不失为一种理性”。
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这本书中得到真正的指导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