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北方,“落子”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剧种。而唐山地区的“落子”艺人,经多年改革与创新,终将其发展为在全国都具广泛影响的剧种——评剧。
评剧,曾用名“平腔梆子戏”,旧时民间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最初是在河北省东部滦州一带将对口“莲花落”(由民间说唱“什不闲”发展而来),吸收了其他表演形式,成为带有表演的莲花落,这就是今日评剧的雏形。1909年,“莲花落”进入唐山后,受到煤矿工人的欢迎,被称为“唐山落子”。1910年左右,经过成兆才等人的努力,评剧基本定型。由于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全套乐器伴奏,所以被命名为“平腔梆子戏”,简称评剧;再后又吸收了京剧、皮影、大鼓等音乐和表演艺术,使评剧有了进一步发展。
成兆才是评剧的第一个剧作家,他一生为评剧编写了上百出戏,《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马寡妇开店》《小老妈开店》《占花魁》等作品标志着评剧走向成熟。
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文化部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从中央戏剧学院以及各地文工团抽调一大批在编剧、作曲、导演、舞台美术等方面有经验的专家和部分年轻的文工团员,和评剧艺人一起进行评剧艺术改革工作,这些合作,都为评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几十年来,评剧在剧目的创作、改编,以及唱腔、表演、舞台美术方面又取得了新成绩。先后演出了《秦香莲》《金沙江畔》《向阳商店》《夺印》《会计姑娘》《钟离剑》《孙庞斗智》《四季常青》《苦菜花》《野火春风斗古城》《花为媒》《杜十娘》等一大批现代戏和古装戏。
评剧女腔开初是由月明珠等人创造的,男腔是由倪俊生等人创造的。评剧女腔后来经过李金顺、白玉霜、刘翠霞、喜彩莲、爱莲君、小白玉霜、新凤霞、李忆兰等人的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评剧男腔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快速发展,由贺飞、魏荣元等人合作创制了评剧“老生腔”和“花脸腔”,出现了马泰、魏荣元、张德福、席宝昆、赵连喜、陈少舫等擅长老生、花脸的著名男演员。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评剧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