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副刊·文史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挂 掌

我国养马历史悠久,并且很早就有了护蹄的记载。在《庄子·马蹏(同蹄)》篇中,曾论及伯乐治马,已有“烧之,剔之,刻之,雒(同烙)之”等方法,有注家解释“烧之”为“烧铁以烁之”这已与装钉蹄铁有关。但其文字简古,是否如注释家所言,难以确定。

史书上首先见护蹄记载的,是汉贾谊的《盐铁论》,其中有“革鞮”一说。“革鞮”就是用皮革制的马鞋,而蹄铁的发明当在隋唐以后(此前漫长岁月中应是以草或革来护蹄的)。唐诗有“铁马春冰响”,宋陆游诗“铁马冰河入梦来”,有人说这“铁马”就是装蹄铁的马。但铁马是否为钉有蹄铁的马,已无从求证。

有文字记载使用蹄铁的翔实记载见于明朝《增补文献考·经籍志》。书中说,过去没有蹄铁,用编革护蹄。尹弼商东征建州时,冰冻冻伤马蹄,前进受到影响,尹用铁片制成圆的马蹄形,分两股钉在马蹄上。蹄钉头尖尾大,各蹄8个,在冰上走可防滑,尹军成功。从此以后“有马者均用此”,冬夏均把马蹄装上。建州,在吉林东,明朝改为建州卫,是当时往来要冲。这是有记载蹄铁的完整记录。

由于装钉马掌一直被视为下等职业,蹄铁的发明不见经传,文字记录的蹄铁发明者尹弼商,也仅见此寥寥数语。

这是我所能查到的古代关于护蹄的记述,以及蹄铁的来历。历史虽无详细记载,但钉马掌却是漫长农耕社会不可缺少的匠作,以致绵延数千年,直到生产队时候,马车运输还十分普遍,打马掌的掌炉(火炉)还遍及乡村。掌炉小屋的外墙皮上,通常写一个字典里没有的字——“流”字右半部,再去掉上面的那一“点”,我想,大概应读作“掌”吧,问几个老者,果然是。

钉马掌的掌工是乡间的勇健者。有钉马掌的牵着牲口来了,他们一声吆喝,几个动作便将骡马固定在木架上。骡马安稳后,即用绳子吊起一腿,使掌面向上,用刀把磨坏破损的马掌削规整,然后将一只蹄铁安放蹄掌上,用掌钉穿过蹄铁转圈的钉孔,轻轻钉在蹄掌上。依次四只蹄铁全钉好后,骡马松绑,恢复自由。

钉马掌,又叫“挂掌”。二十年前,我曾在丰南西河村采访过一个钉马掌的毕师傅。师傅就老两口,常年以钉马掌为业。门前支着拴马架子,临街门房,盘着煤火炉,锻铁打马掌。烧火锻打时,老伴拉风匣。那时生产队已解体多年,乡村骡马已少见,来钉马掌的几天不见一个。毕师傅说,他干的这一行,恐怕用不多久,乡庄就见不到了。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