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陆北)路北区始终高度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2023年以来,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和第五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精神的关键举措,全区以“科学教育提质”为核心,持续巩固优化“政府主导、行政主抓、学校主体、家庭参与、社会支持”五位一体的科学教育模式,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做好软硬件投入加法
科学教育保障向高处行
为夯实科学教育根基,路北区持续加大财政投入,近年来累计投入科学教育相关经费7826万元,共建设标准理化生、科学实验室156个,创客教室32个,中小学全部配足实验所需仪器、设备。仅2023年就专项投入资金1310万元,对12中、21中、西山路小学等10所区级科学教育示范校高标准重点打造科创空间,全区中小学实验开出率达100%,学生科创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全区有科学副校长77名,科技辅导员94名,实现中小学全覆盖。为加强科教师资队伍建设,该区每年定编定岗招聘以理工类硕士为主体的科学类教师,2019年至2023年招选聘的1429名教师中,研究生占比32%,其中理工类硕士235人,占研究生比例一半以上。针对科学教师多层次多梯队的发展需求,构建“精准化培训”与“共同体教研”并举、“强专业”与“扩规模”并行的专业成长支持体系,先后培养市级科学骨干教师59人、省级7人,入选省部级科学精品课19节。
做好智慧育人加法
科学教育内涵往深处走
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课程。同时,各校创设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创客教育、STEM等特色课程,以社团活动、课后服务的形式丰富科学教育发展样态,逐步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光明实验小学被评为全国首批STEM教学示范校,西山路小学被评为河北省首批中小学人工智能创客教育实验校,韩城镇中心小学等7所学校被确定为市级科技教育示范校。
以项目式、单元式、探究式等形式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形成“人文-劳动-智能”三方融汇教育模式。唐城壹零壹实验小学传承“北方瓷都”文化精髓,打造“一馆、一坊、一园”的陶艺基地,组织学生走进陶瓷博物馆、陶艺大师工作室,开展“百变泥土”“色彩与温度”等科学探究活动,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科学教育;韩城镇宋禾麻庄小学通过打造合作探究体验区、玩转科技实验区、动手动脑制作区的“科教三区”建设,让学生们参与校内科技景观建设、玩转科技活动、学习科学课程,形成“科教育人”的鲜明办学特色。
出台《路北区科学教育综合性评价方案》,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责任态度、增值项目五个维度完善形成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运用“路北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大数据功能,通过即时评价、实践活动、展示台等功能客观记录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目前,该评价系统已实现全区八万多名中小学生全覆盖,多次亮相国家信息技术展会和论坛。
做好实践场景加法
科学教育路径朝宽处做
“馆-校-院”三方结合。路北区整合各方资源,营建社会化协同、跨部门合作、多要素配置的科学教育新生态,科技馆、科普大篷车、青少年宫等54所科普场所和综合实践基地面向全区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在打造好“家门口”科学教育阵地的同时,积极推动科学家、院校学者、技术专家有效联动,实现校内校外科学教育的“双向奔赴”。2023年,各中小学开展科学体验活动458项,邀请科学家、科技工作者进校园达69人次,科技创新的“种子”在校内外“开花”。
“校内-校外-网络”三方联通。在校内,积极打造科学教育的“双减”实践品牌——“科学探究一小时”活动,品牌活动、作业管理与家庭教育实现一体化设计;在校外,各校常态化指导学生参加青少年机器人大赛、科技创新大赛等“白名单”竞赛,路北学子获奖674项,金牌30枚,有近20项学生科技作品荣获国家级专利,区教育局四次获得河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单位奖;在网络,搭建中小学科学教育“智慧云平台”,上传科学教育优质微课652节,总播放量达24万余次,优质数字化科教资源实现全区城乡中小学全覆盖。路北区被确定为河北省基础教育数字化教学创新实验区、河北省首批数字校园建设示范区。
路北区将在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科学指导下,聚焦课程资源供给、教师素养提升、创新评价体系等改革重点,持续实施“百位科学家(精神)进校园”“万名青少年进科创场馆”等专项工程,适当引进合规的科技类非学科培训课程,努力为新时代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路北场景和实践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