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聚焦两会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郎文昌在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报告

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本报讯 (记者卢山)受唐山市人民政府委托,在1月29日召开的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郎文昌向大会提交全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一、2023年计划执行情况

25项指标预计完成或超额计划目标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1%,超计划0.1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超计划3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9%,超计划2.4个百分点。

——技术合同成交总额增长10%左右,超计划2个百分点。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36.1%,超计划26.1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1%,超计划1.1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6.3%,超计划0.3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3%,超计划2.3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6%,超计划4.1个百分点。

——新增规模以上工业、服务业企业和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数762家,超计划372家。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完成29.2立方米,低于计划控制限值1.6立方米。

——进出口总值增长9%,超计划3.5个百分点。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完成12.3万人,超计划0.6万人。

——粮食总产量达到59.9亿斤,超计划1.9亿斤。

二、2024年主要发展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

——创新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0%,技术合同成交总额增长10%,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63件。

——转型升级步伐加速推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比2023年提高0.37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PM2.5平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达到省要求。

——对外开放规模稳步扩大。进出口总值增长4%左右,出口总值增长4%左右,实际使用外资增长7%,开发区营业收入增长10%左右。

——人民生活质量持续提升。城镇新增就业11.7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3左右。

——粮食和能源安全保障有力。粮食总产量达到58亿斤,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715万吨标准煤以上。

三、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

(一)深化科技创新引领,持续提升产业创新发展能力

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落实《支持唐山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要求,深度参与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快推广“北京研发、唐山转化”模式,强化与北京中关村等创新源头对接,年内引进京津地区科技成果20项以上,完成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50亿元,实施协同创新共同体项目50个。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全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0%。实施促进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携手行动”和创新主体增量提质行动,年内力争建设科技研发平台20个,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0家以上。

着力强化人才智力支撑。深化实施“凤凰英才”政策,加快“科研项目+人才团队”一体化培养,实施“高精尖缺”人才招引等工程,办好河北省沿海经济崛起带高层次人才交流大会等重点活动,全年引进研究生1300名,柔性引进京津专家150名,签约智力技术合作项目50项,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300人,年内引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0家,推进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为唐山争取青年、留住青年、赢得青年。

(二)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工业强企“1+1+N”行动,年内实施强链补链延链项目500项,全力打造国家级钢铁清洁生产、曹妃甸石化产业、环渤海高端绿色建材供应、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四大产业基地,年内新增制造业单项冠军1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0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0家。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聚焦高质量建设唐山产业转型示范区,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确保大金重工风电装备制造等106个战新产业项目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年内力争新增机器人企业100家以上,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建设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区域性智算中心,加快推进三大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数据中心扩容、智慧城市二期共享数据中心项目建设,打造信创产业园、智算产业园,积极探索“互联网+共享经济”模式,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力争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60,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 72%,新增上云工业企业100家。

(三)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构建消费和投资互促互进的良性循环

着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强化重点项目要素保障,全年实施省重点项目84个以上,完成投资390亿元。优化民间投资环境,完善投融资机制,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健全完善“双周”银企座谈会对接机制,进一步帮助企业(项目)解决融资问题。

强化招商引资质效。建强全球招商中心及数据管理平台,扎实开展全部门、全员、全球、全时招商,加强与俄罗斯埃尔西集团、中俄投资基金等企业对接,依托CRCC集团搭建中东、欧洲等客商对接平台,年内组织开展市级专场招商活动12场以上,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00个。

着力激发全社会消费。组织开展汽车油品促销活动,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加快推进十分钟便民生活圈、县域商业体系、特色商业步行街建设,到2024年底,路北、路南、高新、开平、丰南共建设便民生活圈96个,实施市县两级“10+360”场促销活动,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大力发展直播经济,力争全年网络零售额增长10%以上。持续拓展文化旅游体育消费,打造一批高品质文商旅结合的网红打卡地,提升“唐山周末”品牌影响力和吸引力。

(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

统筹推进各重点领域改革。加快融入京津冀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推进市属国企提质增效,年内力争完成主体任务70%以上,深化金融领域市场化改革,加大企业上市服务力度,加强企业上市前政策扶持,帮助企业精准对接资本市场,力争年内新增北交所以上上市企业18家以上。

全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推动营商环境建设走在全省最前列,争创全国一流。推进县域营商环境“微改革”,培树一批示范县区,升级“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打造“无证明”城市和诚实守信、遵约践诺的信用环境,完善“1+N”云平台,申报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和保障。

推动外资外贸优化升级。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释放“1+5”开放平台政策效应,聚焦俄罗斯、中东、中亚等地区,扩大装备设备、陶瓷、建材等出口以及能源资源开发合作,力争全年进出口总值增长4%左右。加快曹妃甸自贸片区“1+6”联动创新区建设,力争形成更多制度创新成果,全年新增市场主体3000家以上。大力发展高附加值贸易,实施“产业带+跨境电商”融合培育行动,打造跨境贸易高地,全年跨境电商交易额达到240亿元。

(五)深化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做大做优做强京冀曹妃甸、津冀(芦·汉)协同发展示范区,加快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全年实施亿元以上京津合作项目200个以上。持续推动秦唐二期、赤曹高速古冶段、长深高速改扩建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进秦唐高速建设,力争秦唐高速公路秦唐界至唐港高速段2024年通车。加快通用机场建设,力争唐山机场T2航站楼开工建设。积极引进京津优质医疗、教育资源,完善与京津地区旅游合作机制,统筹推进民生领域合作走深走实。

稳步提升城市功能。持续提升区域节点城市带动能力,加快融入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健全完善城市更新配套标准体系,加快实施730个城市更新项目,开展“住房、社区(小区)、街道(街区)、城区”四维体检,加快市内公交站亭智慧化升级改造,改造提升老旧供热管网8.4公里、供水老旧管网14公里、燃气管网43.9公里,布局建设口袋公园14个,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构建城乡快捷高效的交通网、市政网、信息网、服务网,全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0.37个百分点。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深入实施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领跑者”企业培育行动,年内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达到16个。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施燕赵宜居县城建设专项行动,培育20个省级以上重点镇,促进产业园区提质扩能,全市开发区营业收入增长10%左右。

做大做强沿海经济。加快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积极探索国际集装箱中转和集拼业务,加快铁矿石、煤炭、石油、天然气四大储备基地建设,全年唐山港货物吞吐量保持在8亿吨以上。积极拓展东南亚区域港口航线,推进与俄罗斯海参崴、日本长崎港、韩国仁川港,以及国内港口的合作,完善集装箱班轮航线体系,年内新增内外贸集装箱航线1条,拓展内陆港布局,新建内陆港4个,实现西北地区重要城市内陆港全覆盖,年内沿海地区实施重点项目200个,强化国家级海洋药物中试基地争创力度。

(六)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狠抓粮食和蔬菜稳产保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34万亩,粮食总产量保持在58亿斤以上。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20.2万亩。加强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培育耐盐碱作物品种,耐盐水稻规模化种植面积保持在30万亩以上,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6万亩。稳定“菜篮子”产品供给,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年内改造提升设施大棚1200个。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一体推进集群、园区、项目建设,全年完成农业招商引资120亿元以上。实施“万企兴万村”、农业龙头企业“提质扩模带行业”行动,发挥乡村振兴公司作用,加快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年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7%以上。

加快建设和美乡村。扩面提档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创建省级和美乡村200个,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改造提升农村户厕22580座,建设农村公厕81座,推进6个渔港环境整治。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年内改造农村公路500公里。

(七)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快生态唐山建设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扎实开展工业排放深度治理、重污染天气精准应对等攻坚行动,力争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5家以上,重点行业创A企业达到47家,进一步巩固重点城市空气质量“退后十”成果。建设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全力保障饮用水安全。加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全流程监管,开展农用地土壤涉重金属排查整治,抓好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物治理以及塑料废弃物回收处置,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

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治理修复,全年压减地下水开采量3387亿立方米,生态补水4亿立方米,修复历史遗留矿山93个。科学开展国土绿化,持续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全年完成营造林30万亩。加强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统一监管,切实维护生态安全。

加快建设新能源体系。加快形成“风光水火储氢氨”多能互补的新能源格局,建设百万千瓦级光伏发展示范区,打造北方地区新型能源生产应用基地。大规模推进“绿电入唐”,实现谷电峰用、降本增效。全力推进新型电力管理平台、充换电智能管理平台、能碳管理平台和“绿享生活”碳普惠平台建设,有序推进氢能制取,做大做强环保治理设施、新能源重卡“租售并举”推广平台,高质量建设全域公路绿色低碳运输体系试点城市和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

积极稳妥落实双碳战略。谋划实施一批绿色低碳示范项目,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高质量推进唐山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加快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八)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切实保障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全年开展招聘活动350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亿元以上,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城镇新增就业11.7万人以上,推荐省级劳务品牌3个,全年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800个以上。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完善医疗保障政策体系,进一步降低群众医药费用负担,争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组建市、县两级疑难重症医疗援助中心,建成以市工人医院等为龙头的城市医疗集团,确保10个县(市、区)高标准完成省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提质扩面建设任务,20%的县(市、区)建成省级示范县。全面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建设,实现县域内城镇学校对乡村学校对口帮扶全覆盖。推进学前教育托幼一体化,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积极推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高质量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切实兜牢民生底线。加强城乡特殊困难群体兜底保障,扎实开展精康融合行动。织密织牢“一老一幼”民生保障网,办好农村社区孝老食堂,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实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年内新增养老护理员持证人员652人,完成2837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建设家庭养老床位4514张。着力推动托育服务普惠发展,落实托育机构奖补政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社区单位自办托育机构。

繁荣发展文体事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年内组织开展“唐山大舞台”30场、进基层文化惠民演出1677场以上。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承办好“5·18国际博物馆日”河北省主会场活动,开展“文化进万家 非遗过大年”、非遗购物节等线上线下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依托“冀东文艺三枝花”等唐山特色,繁荣文艺精品创作。培育电竞游戏动漫产业,高质量建设电竞游戏动漫产业街区、园区。筹备办好世界智力运动会、唐山马拉松、世界力王(中国)争霸赛等高水平体育赛事活动,举办市级以上体育赛事活动200场次以上。积极建好体育惠民工程,年内提升改造体育公园16个以上,行政村场地设施34处以上,建设乡镇(街道)多功能运动场、百姓健身房18个。

(九)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切实抓好风险防范化解。持续做好煤电油气运保障和市场保供,完善租购并举住房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良性循环健康发展,毫不放松抓好危化、矿山、工商贸、建筑施工、燃气、消防、交通等领域安全生产,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统筹抓好食品药品安全、校园安全等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抓好重点领域工作开展。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深入开展“万名民警下基层”“星级平安村(居)创建”等活动,创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示范城市,做好第五次经济普查。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统筹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人口计生、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和气象、档案、文物等各项工作。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