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人体的血液是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有形细胞中,以红细胞数量最多。白细胞数量较少,是血液循环中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总称,具有强大的免疫功能。血小板主要参与止血和凝血。血常规主要检测上述有形细胞的质和量以及形态变化,是临床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进行血常规检查,是为了辅助诊断和排除是否患有贫血、白血病、感染性疾病以及区分感染和贫血的类型等。血常规化验单上重点关注的指标有: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淋巴细胞百分比(LYM%)、红细胞计数(RBC)、 血红蛋白(HGB)、血小板计数(PLT)。
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一般主要看四大方面,分别是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这几方面的正常范围根据不同的人群(如性别、年龄、地区)会有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化验单项目后方都有相应的参考区间。
白细胞重点看总数,若总数低于正常参考范围(↓),见于流行性感冒、粒细胞缺乏症等疾病。如果高于参考范围(↑),一般考虑炎症感染或白血病,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例,如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考虑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大;如果是淋巴细胞的比例增高,考虑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大。除了疾病之外,也会有生理性原因导致白细胞增多,如月经前后、妊娠、剧烈运动、饮酒等。
红细胞用来判断是否贫血和鉴别贫血类型。首先看红细胞的总数,总数增多(↑)见于慢性骨髓功能亢进等疾病,还见于机体缺氧、高原生活、大量失水等。总数减少(↓)见于贫血。其次是看血红蛋白的量,一般血红蛋白在90~120g/L为轻度贫血;小于90g/L为中度贫血;小于60g/L为重度贫血。可以根据红细胞数量、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平均体积等相关红细胞指标大致区分贫血类型,对症治疗。
血小板高于正常参考范围(↑) 见于感染、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低于正常参考范围(↓) 见于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也见于急性失血性贫血,如脾摘除术后、骨折等。药物也可以导致血小板降低,如抗肿瘤药物、抗生素、磺胺类药物。血小板减少需要引起重视,应进一步查找原因。
(唐山市工人医院 检验科 刘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