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霞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这就要求我们在强调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还要传承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软实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华章。
传承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在宣传教育上下功夫。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为此,在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各个领域,我们都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全方位系统性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丰富拓展校园文化生活,推进评剧、乐亭大鼓等戏曲和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进校园,使青少年在亲身参与体验中不断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更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运用好唐山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各类媒体,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充分发挥唐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收藏、展示、研究、宣传、教育和休闲功能,不断提供高质量文化产品和服务。
传承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在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上下功夫。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由人类创造或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遗存。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础,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是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然要求。唐山文化遗产丰富,目前全市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1300余处,所有可移动文物1.4万余件;长城在北部山区绵延220余公里;清东陵是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的清代陵寝,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市共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32项,其中1个项目(即唐山皮影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非遗展示馆35座、县级以上非遗企业47家、非遗工坊27座。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为此,我们要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进一步摸清全市文物资源底数,建立文物目录和数据库,明确保护任务、保护机构、保护责任、保护措施,要按照应保尽保原则,建立各类文化遗产定期普查认定制度,完善保护名录和分布图,不断拓展保护对象;要建立完善文化遗产登记管理、保护监督检查等制度,特别是加强低级别文物、历史建筑、工业遗产的普查认定,对一切具有历史、技术、决策价值的历史遗存开展调查登记,决不能擅自拆除、随意破坏。要加强考古发掘与研究,持续推进“先考古后出让”政策落地实施,举办专题展览,组织好国际博物馆日及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做好清东陵文物保护、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唐山段)建设等重要工作,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实施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数字化项目,打造数字文化遗产展示平台,让文物“活”起来。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持续打造非遗体验空间,开展“文化进万家 非遗过大年”、非遗购物节等线上线下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让唐山本土文化传下去、活起来。
传承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在繁荣文艺创作上下功夫。传统文化是文艺创作的重要源泉,传统文化也需要创新表达。近年来我们取得的成绩值得点赞,评剧《相期吾少年》成功入选第十四届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唐山演艺集团的皮影《大手厮漫游远古》、唐剧《人影》入选2023年度河北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项目,新编古装故事评剧《打柴得宝》、经典评剧剧目《花为媒》成功入选“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未来,我们仍需再接再厉,打造品牌文化艺术活动,创排完成《大手厮漫游远古》《大海知道》等河北省扶持项目;依托“冀东文艺三枝花”唐山特色,打造沉浸式音乐、戏剧、演艺剧目,增强互动性和体验感,让传统文化永葆生机,不断焕发出新的魅力。
传承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在融入生产生活上下功夫。在城市更新中,要妥善处理新城与老城的关系,实现老城改造提升与保护历史遗迹的有机统一,空间布局上要重点依托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打造文化展示、休闲体验等特定功能区,鼓励文化名家工作室进入历史文化街区,建立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要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整合各类文化阵地资源优势,开展“唐山大舞台”、唐剧等惠民文艺演出,组织大家唱大家跳文化活动、群众文艺团队“大比武”、广场舞大赛等活动,打造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主流文化产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要促进文旅融合,充分利用唐山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规划设计 “唐山周末”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品牌,引导游客在文化旅游中感知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为中共唐山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