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副刊·文史 上一版   
下一篇

乡愁:一次命运注定的返程

—写在《小镇轶事》开播前的话

□ 杨立元

我在写完《小镇传奇》以后,觉得意犹未尽,还没有把小镇的故事写完,于是又写了《小镇轶事》,其实就是《小镇传奇》的续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我的怀乡之情尽情地表达出来。多年来,乡愁就像一枚小小的邮票,紧紧地贴在我的心上。乡愁,是一种精神归属,是一种故土情结,也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们不论身在何方,都会思念自己的故土家乡,这部小说集就是一部抒发乡愁之作。

在2020年疫情突发之时,为了活跃校园生活,应唐山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贾长胜部长之约,我创作了《小镇传奇》,计50篇小说。小说写完后,由唐山清风雅韵教师诵读团播讲,唐山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制作,每周在校园网播出两篇,获得普遍好评。这部小说集后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列入“一方丛书”系列出版,并在石家庄和唐山分别召开分享会和研讨会,引起较大反响。

我在小镇生活多年,如今虽然离乡已久,但小镇生活的情景还像电影回放一样,时时地在脑海中掠过。情之所至,心之以往,如今用文字表达出来,以释泄一些乡愁。《小镇轶事》中所写虽是轶事,但十之八九是有真实故事作基础的,许多是我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小说依旧采用本色写法和直笔实录,如鲁迅先生所说:“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小镇人的生活实况和小镇的历史真相。故乡作为我生命和精神的原乡,我时时怀念她、回望她,就像想念我的父母一样,心之所依、情之所系。正如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乔叶所说的那样:“年少的时候老想离开家,去远方。后来发现跑的再远,都仍有一根隐形的线拽着你,就算你去了万米高空,它依然在,而且还能把你拉回来。它是无形的,就像精神血脉或者精神根系一样,可以延伸的特别长。总有一天,会宿命地呈现在你的写作谱系中。这时候你就会明白,必须写。这种情感和意识是不证自明的。”这其实说的就是我的心情啊!这部小说的写成“就是一次命运注定的返程”。

这部小说集可以说是小镇的编年史。从1881年,为了运送开平煤,唐廷枢奏请朝廷,决定开挖煤河之后写起,直至改革开放,写了小镇一百多年的历史。从开篇的《唐廷枢与五道桥》《唐廷枢与唐坊站》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李大头与日本站长寅次郎》《铁道游击队》,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各个历史阶段,合成了小镇的一部编年史。小镇唐坊桥是煤河上的第五道桥,因为煤河开挖而形成小镇。后唐胥铁路往西的第一站就是唐坊站。我的姥爷、父亲和大哥是唐坊车站三代铁路工人,这样使得我对小镇和小站十分熟稔,所以在每篇小说都能折射出小镇的历史状貌。

这部小说集可以说是小镇人的生活史。小说集中写出了在小镇从事各行各业的人物,如铁道游击队队员、锔匠、小炉匠、影匠、酒馆老板、赶车人、下放户、教师、医生、铁路工人、拖拉机手等,五行八作,无所不有,在他们的身上充分表现出了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及焕发出来的人性光辉。他们是我的前辈,也是我的榜样;他们是最普通的,也是最伟大的。

这部小说集也可以说是我的生命史。我在小镇度过了童少年和青年时期最好的生命时光,也备尝了生活的艰辛,这给我的生命、我的精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时近老年,才觉得在故乡度过的岁月其实是最珍贵也是最值得留恋和怀念的,所以把这些生活经历用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说,小说中反映新中国成立后小镇生活的作品无一不是我的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甚至写的就是我自己。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张炜说:“我常常思念母亲,思念故乡。思念故乡和思念母亲的心情是一样的。”我与他这种感情何其相似!强烈的思乡情绪促使我写完这部小说集,写完后有一种回归故乡的感觉,也完成了一个游子对故乡、对父母的感恩和报答。如果这部书和此前的《小镇传奇》能够留得住、传下去,就是对我最大的精神慰藉。

《小镇传奇》和《小镇轶事》两部小说集的写作、宣传和出版,得到了唐山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唐山清风雅韵教师诵读团和花山文艺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本文配图选自张建华先生为《小镇轶事》一书绘制的插图)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