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刚刚过去,民谚曰:“二月二,龙抬头”,于是不由得回味起旧时的“唤头”声响。
从明清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后,在冀东大地上一直回响着独具民俗特色的“唤头”声。“唤头”简而言之,就是剃头匠通过手中的响器呼唤剃头人的一种方式。过去,活跃在冀东广大农村的剃头匠大多是来自宝坻县(今天津市宝坻区)的人。因为宝坻地势低洼,每到汛期,沥涝成灾,他们为了生计,每天肩挑剃头担子,手中必备一把名为“唤头”的器具,走大街,穿小巷,钻胡同,串里弄,边走边用“唤头”传达“剃头的来了”讯息,用响器替代吆喝。每当需要剃头的人听到人间烟火气十足的“唤头”声,自然会不约而同地走出家门,循声来到剃头师傅的摊位前,花上一两毛钱,剃去长发变成当年流行的大光头。
“唤头”这种器具,结构简单、实用、携带方便。一般高约35厘米,尖窄0.5厘米,下宽2.8厘米,是用两块上尖下粗塔形钢板焊接而成,底部镶嵌一个木头把。操作时将一根仅有0.5厘米粗细的铁条插入顶部缝隙中,然后用力往上挑,随之便发出“嗡嗡嗡”的声响,且音色优美、悦耳。阵阵唤头声划破村落的往日宁静,由近及远地飘向远方,传递到想剃头人们的耳畔。剃头人蜂拥而至把剃头师傅围住,但人们都会自觉遵守先到先剃,老人、小孩优先的礼让精神。
那个年代,理发使用的推子还未普及,在农村男士一般都是两三个月才剃一回头。剃头匠最忙碌的时节是春节前抑或“二月二”龙抬头以后的日子。每到数九隆冬,只见剃头匠用扁担挑着剃头工具,手握“唤头”响器,穿行在巷陌古街上,不时传来具有诗情画意的“唤头”声。剃头挑子的组合,一头是在一个四方形的木架子上放着一个装热水的铜盆,留作洗头、刮胡子用,铜盆下的火盆里放着燃烧的木炭,以保水温;另一头是长方形的凳子,是顾客的专用座位,座位下的匣子里存放着剃头所需的工具及肥皂、毛巾等。冀东一带有“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的说法,就源于此。
剃头匠以“唤头”招揽顾客,这是学习借鉴先民以器具替代吆喝的生意经而独出心裁研发出来的专用响器,正如卖货郎使用拨浪鼓,修理簸箕、粘马细萝师傅使用呱嗒板,卖香油的使用的梆子等,各有特色。从环保的角度看,剃头匠使用的“唤头”既不给乡村带来噪声和污染环境,又能达到传递讯息的目的。历经长年累月时光打磨刻满风霜雪雨印痕的“唤头”在岁月中回响,已经成为人们难以抹掉的乡愁记忆。曾经响彻乡间阡陌、见证希望田野兴衰的“唤头”,如今已随着时光的流逝退出历史舞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但留给后人的却是无尽的追思和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