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早就喜欢丰子恺先生的画,用毛笔的笔触画出硬朗的线条,然后上色,恰当的留白。构图简约明快,笔画干净利落,内容生动可爱,配色古朴而舒适,有他生活那个时代的烙印,又有能绵延至今的影响。小小一幅画作里,能轻松渲染出一段历史的氛围,能够讲述一个趣味至深的道理,也能把细腻的澄澈的良善美好的内心捧出来引人共鸣,这是多么厉害的一种能力啊。我欣羡不已,偶尔也忍不住偷偷模仿,当然很不像,但是会很高兴。
我买过很多丰子恺先生的书,插画集、随笔集、插画随笔散文集……早先很多是因为画,后来渐渐开始因为文字。他的书籍对于审美的提高很有助益,装帧的选择也越来越精良,感觉如果书做得不够美,不够有格调,是配不上丰子恺先生画作和文字的内容的。
近两日读到的这一本从名字开始就惹人喜爱,《无宠不惊过一生》,简单一句概括了作者朴素淡泊的三观。然而上了些年岁才能懂,所有的朴素淡泊背后,肯定有过历尽千帆的体验,也必须有百折不挠的韧性,还要有豁达通透的思想,这些因素都不可或缺。就像你看到一个吃过很多苦的人,你会替他感慨万千,而他淡淡的一句没什么,总会让人心里五味杂陈。吃过很多苦,这个人依然活得很有趣,让人看到热爱,不会惧怕生活中的阴暗,这才让人动容,让人发自内心地感到钦佩。毕竟现实生活中脆弱的人那么多,好多人不为什么就被打倒了、放弃了,或者根本找不出自己每天忙碌究竟为了什么。这不就是一种消极的妥协吗?想不通就不去想了,觉得不好又改变不了就随波逐流,或者躲在自己的舒适区里把世界隔绝在外,营造一个相安无事、事不关己的假象。这和丰子恺先生讲述的淡泊是完全不一样的。
整整齐齐的三十篇小文,字里行间洋溢人世间的至情至性和洞悉生活的机关密码,在细节处体察出时空造化的玄学,又毫不吝啬地把自己所得和盘分享。在《渐》那篇文章里提到的时间的玄妙和欺骗性,常使人不觉有变,却一直都在不可逆转的改变,当人们后知后觉发现的时候,往往为时已晚。然而这些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却又无法传递到正在热血尝试的年轻人的观念里,得偏要等到他们“悔”的时候才会懂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日复一日抱着牛犊过河的年轻人,经过时间的麻痹,是要受到打击才发现牛犊“渐渐”长大了,自己也“渐渐”衰老了。
如果文字也有一根手指,悄悄搔到你的痒处,大多会产生两种体验:一是使人捧腹,一是使人痛快。或许还有第三种,让读者和作者心意相通的某些感慨,隔着时空,我们同时点点头,同时叹口气,同时对望一眼,了解悄无声息背后的千千万万句未能宣之于口、却已了然于胸的话。他通过他的眼看到的景物,通过他的描述表达过的体验,通过他的大脑联想到的悲苦、寂寥和怜悯,全部能够通过阅读连接到我的身上,让我对着一枝藤蔓生出喜爱,对着一团云霓生出希望,对着一头老羊生出愤慨,对着一张看不见的旧友的脸生出怀念来。人的感情很多时候是相通的,尤其一些磁场相近的人,总是能发出无形却有效的吸引,让你在人群中驻足,让你在选择时不自觉地伸出手,让你在不经意回顾的时候惊然发现,那些不曾用力却常驻心头的,才是真正的刻骨铭心。
这本书在阅读时就形同一个密钥,“咔哒”一声打开一个囚徒的困境,能使光应声而入,能使暖意缓缓流出。它或许也打开了人生的另一个侧面,就像一九二六年的小孩子竟然喜欢逃难这一情景一样,一家人躲躲藏藏跟危险斗智斗勇的经历,因为心无旁骛的抱团和攸关生死时体现出的顾全大局的智慧,而感到了一种无法替代的快乐和亲密。以致使他们觉得“最不能忘怀”。成年人的劫后余生,在纯真的孩子眼里仅仅是一次刺激好玩儿的游戏,孩子因为无畏而展现出来的纯粹,让成年人怎么能够不羡慕呢?
时光流转,年复一年,时间不为所动亘古不变的流逝,却雕琢出了世间千人千面的我们,在理想中发光的那些念头,浮沉在哪个阶段的人生里,都是偶然也绝不偶然的存在。我的念想辉映他江楼上的月光,也摇摇晃晃地缀在他年轻时放起的纸鸢上,他在遥远异国陌生街道里,偶遇擦肩的老妇提出的那个唐突求助,也让我莫名的脸上发烫,心内唏嘘。如果共情到不足后,更能珍惜知足;共情到遗憾,便能弥补薄弱,我就又能在心底里生出一些力量来,又能在阴影的地方看到光明,这就是最好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