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副刊·悦读 上一版   
上一篇

一曲跌宕情歌

——评《大明龙州土司》

□ 宋长丰

最近,一部历史小说《大明龙州土司》的出版,在我的朋友圈掀起了阵阵讨论的热潮,作者是研究和创作兼长的李木一。这部看似写的明朝的龙州,时空遥远,是过去的故事,内核却直指当下,因为任它环境、道德、伦理如何变化,不变的始终是人性,始终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感情。因此,我眼中这部小说是围绕王辛夷而演奏的一曲跌宕的情歌。浩荡、无涯、深情、眷念、不悔……

自然,最令人感慨的,是王辛夷和卢有心的双向奔赴。王辛夷虽是王土司家中最小的孩子,却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她为救兄长前往李土司家,本是苦苦哀求李土司,见效果不佳,急中生智,立马匕首相向,整个局势反转。看似鲁莽,实则是奇招,瞬间扭转局势,上演了一回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主奴辩证法”。不过此次寻药成功,除了王辛夷外,李土司孝顺的儿子李未岚也起了关键作用。此人物出场,我们便知其特点是孝顺,李未岚还能推己及人,以孝劝父,大有儒士之风。这件事可看出作者谋篇之匠心,深得明清小说草蛇灰线之功。这种情况在全书中多次出现,最明显的一处,便是多条明线暗线,促成王禧土司大兴土木,修建仿制紫禁城的“龙宫”。无妄法师的一套幻术,击中王禧潜意识,又由于迷药而造成的梦中梦,使王禧不得不正视这个传说,再加上用果脯嫁祸朝廷而五子王坦病故,直接成为导火索,王禧决定动工营建,从而此书最大的一条线索,就此展开。也正因如此,王辛夷才能与巧匠之子卢有心相遇相识。

大抵也是天缘凑巧,任何事情的发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这便是命运之神的力量。因为卢有心以血作画,只有心意相通之人,才能看出画中奥秘,好巧不巧,看出来的正是王辛夷。《大话西游》中给至尊宝点痣的有缘人是紫霞,能够抽出紫青宝剑的又正是至尊宝,正因为有这个缘分,所以不管发生什么,都斩不断、割不了这份羁绊。有这份缘或是劫,两人心意相通,互诉衷肠。卢有心其实有一个大心结,他的自卑只有在作画时才能犹如横刀立马的大将军,驰骋沙场,自由闯荡,坚守初心。读到此处之时,我似乎与他有了某种心意互通,我非常理解那种无人言说时的落寞以及寻找到自己一方小天地后的振奋。

是的,卢有心是幸运的,他的这份深藏的情感,被红颜知己王辛夷所理解,“这时如果有个人能体味你的心酸,心疼你的遭遇,和你受过一样的苦楚,流过同样甚至更多的眼泪,两个人能在一起互相诉苦,共同取暖,总是难能可贵,令人感动的。”多么美好啊!这种知音般同频的碰撞,让你发现世界上自己不是孤独的,总有人会理解你的不易,会珍惜你的付出,绝不会也不忍心去玩弄之后来满足一己之私。当所有人都质疑或赞扬你的时候,总会有那么一个人,她不会认为你在吹牛,不会认为你在大放厥词,她会相信你所说的,并支持你。乔峰不管受到何种质疑,前途如何渺茫,阿朱永远给他最坚定的支持。当所有人都看不起穷儒贾雨村时,是娇杏多看两眼的温暖(尽管娇杏那里只是好奇),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冲天豪气。

“卢有心的信仰是他的画,辛夷的信仰是卢有心。”其实,无论对于理想、热爱、事情或是人,只要九曲回肠也坚定不移,那就是信仰。电视剧《繁花》中李李说,A先生于她而言,是纪念也是信仰。博尔赫斯也说过,给你一个从未有过信仰的人的忠诚。而这种理解之同情,在苏东坡知道宇文柔奴的事情后,达到了一种心心相印。苏东坡的信仰是家国大势无惧个人安危,宇文是陪在王巩身边不离不弃,无论王巩是被贬还是如何,都是她心安处,因此就有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名句。

本来王、李、薛三家土司,作为矛盾冲突最激烈者,若无必要是不便相见的。王辛夷以一己之力,串联起了三家,挑动起了另外两家公子的情愫。与一般的暗自缱绻不同,因为对手戏不同,因此产生的情感也略有不同。王辛夷在李未岚那里,“心中不禁激起一阵微妙的暖流”,在薛照虔那里,“心里升腾起雾霭般浓烈的愁绪”。笔墨之细腻,正在这些细节描写中。不过书到最后,这些都变成悲剧,薛照虔杀红了眼,已近疯魔之势态。

全书笔墨,明面矛盾、线索几乎都是权力的斗争,用笔却处处留情。哪怕是王樾,作者也没有完全痛加鞭笞。诸如父子父女之爱、夫妻之爱、于家于国忠诚等等,都是用一套行云流水、自然流淌的笔墨,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刻意为之,似乎并非作者在虚构故事,而是故事发展的自然规律就是这样,作者就是任人物关系自然发展,她不过是作为一个叙述者在给我们讲述这个故事。

如果说上部的矛盾已有风雨欲来之势,那么下部则来了一个大爆发,围绕“龙宫”的建成,朝廷的警觉,在谋士徐昌田的分析下,王禧将其命名为“报恩寺”。前面多有情,后面就会有多残酷,自古情关最难过,有幸福的人就有伤心汉。这样的悲剧在三家土司那里也发生了,令人扼腕长叹。然而土司的危机又正是朝廷的契机,在土木堡之变等历史大事件下,“改土归流”政策成功推行,龙安府拔地而起,新的历史开始书写。

应当说,此书还有一大亮点,就是语言,特别是风景描写,既有中国传统小说那种诗意的短句短词,也有当代擅长的长句心理描写。其实两种写法各有千秋,效果也不同,要融合在一部历史小说中,非常考验作者的功力。由于作者本身也喜欢学术研究,所以许多历史常识都是信手拈来,点到即止。不然很容易盖过小说而成为学术专著。她笔端的美,不仅是写美的事物,哪怕是权力斗争,也美得激烈, “一片权力斗争的花海,所有的花在用尽全力争奇斗艳。有的花含苞欲放,有的花已开到荼蘼。花开到最浓烈的样子,也就到了濒临死亡的时候。”用我们熟知的花的绽放、枯萎,比喻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最美的样子其实也就到了最不可控的时候。

我以为,大量的景色描写,绝非闲来之笔,这种镶嵌有一种过程,最开始似乎不经意,只是一种气氛的增色或渲染,接着就融入人物感情之中,或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诸如开篇,王禧庭中踱步,月光、鹅卵石、虫鸣、油灯,似乎与人物之间的联系还不甚浓烈。而到了丧子之痛时,王禧听到空中声音都有一种碎片尖锐之痛,佛前的香都有了苦苦惆怅,这种多角度、立体、多感官的描写,用具象的手法写出了抽象的悲痛、愤怒。还有如王禧五子名字命名按五行安排等等,都体现了作者的精心安排。

此书主角配角个性鲜明,哪怕就出场一次的许媒婆,其眼界之宽、格局之高,也可以说是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人物做出选择的动机、计谋的分析,都显示出作者运筹帷幄的本领。若定要说瑕疵,我以为在回目的写作上,尚可斟酌。尽管这不是章回体小说,但按照章回的写法,有的回目过于粗糙,似乎只是做到了上下联字数一致。但瑕不掩瑜,丝毫不减此书给我带来的情绪上的波动、情感上的慰藉。

大约八岁左右,我随妈妈到平武报恩寺,是童年中不多的旅行记忆,只知那里被称作深山故宫。多年以后,一部小说,让我从一个侧面了解了此寺的来龙去脉,实则也是一段难得的奇缘。佛家讲“缘起性空”,这缘起二字,便揭示了许多事物的本质。龙州土司的故事结束了,但我想作者笔下平武的历史画卷,才刚刚铺开,准备大展拳脚,开始新篇章的绘制。

一程接一程,长亭更短亭。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