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教坛齐飞比翼鸟

——曹妃甸区170对夫妻教师助力教育强区建设

□ 杨扬 曹娇

在曹妃甸区3000名教职工中,有170对教师“夫妻搭档”。他们晨披朝霞、夜沐星光,数十年如一日站在三尺教坛上辛勤耕耘,用心血与汗水书写了一篇篇《红烛颂》。

2024年春节前夕,在曹妃甸区教育系统夫妻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曹妃甸区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孙梦成向10对与会夫妻教师深施一礼,给全区广大教师拜年!

汗水润得桃李丹

助力龙头共腾飞

曹妃甸区第一中学是全区“龙头”学校。在这里,15对夫妻教师坚守一线、倾心育人。

“倾心育人的领头雁”——丁素莲和韩民臣。在曹妃甸,丁素莲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在29年的从教生涯中,她担任班主任25年。25年,她爱“金凤凰”,更爱“丑小鸭”。从“莲姐”到“莲妈”,一个“爱”字,让13届毕业生带着“爱是人世间最美的语言”走向人生的舞台。时光轮转,霜欺两鬓,但她初心不改,“不管年龄多大、工作多少年,我都要有上班第一天的热情。”凭着这种对教育的赤诚之心和强烈的责任感,丁素莲多次被评为省区市优秀班主任,连续19年荣获嘉奖和记功,她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省市优秀班集体。

丁素莲的爱人韩民臣曾任一中体育组组长、政教处副主任和学生处主任,连续6年全面负责一中的学生管理工作。那时,韩民臣对每年招进一中的1000多名学生倾尽全部身心:为了解学生情况,他开车到偏远农村入户家访;学生生病,在医院陪护至天光放亮;为了宿舍秩序良好,他担起宿管老师的责任;而对体育班主任工作一天也没落下……

“用心投入,用爱经营”——王跃辉和李可进。王跃辉和李可进两人从教29年来,多年担任高三数学教学工作。2017年,王跃辉意外摔伤,造成尾骨断裂。伤情初愈,她站着备课、批改作业,晚自习一站就是3个小时,没耽误过学生们一节课。2023年7月,她右眼做了手术,暑假期间坚持完成学生的作业答疑,9月1日开学,她依然担起了班主任工作。右手因风湿不能高举,她就在黑板的下半部写了擦、擦了写,领导和同事们称她“半块黑板写芳华”。

在一中,李可进不仅担任毕业班教学,还兼管年级管理。2022年高考,李可进3个月没有回家看望生病卧床的母亲。高考一结束,李可进回家看到了拄着拐杖、步履蹒跚的母亲,泪水夺眶而出……

“自己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邓青涛和李晓雪。同在一中,同为41岁,任教同一学科,并且双双担任班主任,一位是市级优秀班主任,一位是市级骨干教师。20年来,李晓雪和邓青涛与学生一路相伴,教育学生们实现人生梦想。李晓雪指导的学生王玉受邀参加北京大学现场写作总决赛,荣获全国三等奖;学生李舒悦在第八届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大赛中获唐山市二等奖……多年来,李晓雪和邓青涛的家成了许多学生的避风港,他们并肩为学生遮风挡雨……

在曹妃甸一中,15对夫妻教师用琴瑟和鸣弹奏出教书育人的和谐之音。他们和全体教师一起奋力拼搏、耕耘不辍,推动着一中实现了从弱到强的蜕变:教育教学质量年年实现新跨越,高考成绩不断刷新,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做法在全国介绍经验……

扎根基层写芳华

无私坚守绽青春

相对城区,农村师资力量短缺,教学环境差,条件异常艰苦。可是,一对对夫妻教师怀着对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诚,默默坚守,将最美的年华留在了农村,留给了最需要他们的孩子。

“我们的青春无悔”——李海霞和张海涛。18岁的李海霞和张海涛,大学毕业后便选择了距城区最远的渔村——南堡镇杨岭村任教。当时,校舍破烂,条件艰苦,连饮水都要去老乡家里讨要。但是,看到父母长期出海捕捞的留守儿童,二人扑下了身子:他们陪孩子们谈心,帮孩子洗衣,为孩子做可口的饭菜;夏天阴雨、冬天下雪,他们都要把路远的孩子一一送回家。一次,雨后泥路湿滑,李海霞摔成重伤,但她坚持每天拄着拐杖去上课。可是,年幼的女儿却成了他们的“小跟班”,爸爸妈妈晚上要上自习、查宿舍,“小跟班”常常蜷缩在椅子上入睡。看着女儿幼小孤单的身影,他们的内心充满不忍,但他们知道,他们还是班里50多名孩子的“班妈”“班爸”……

“我要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农村教育事业!”——郑金秋和郑亚超。在曹妃甸教育系统,有这样一对年轻人,结婚以后就分别选择了两个偏僻的农村,两地一心,共同坚守。郑金秋,现任教第七农场中心小学,在农村一线一干就是10年。10年来,她坚守自己的信念,“我要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农村教育事业!”她的爱人郑亚超,不仅支持妻子的选择,自己也来到了一所离县城百余里的偏远学校。他们把各自的学校变成了“家”,把学生变成了“自己的孩子”,逐渐成长为乡村教育的骨干力量。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李凤云和孙永福。李凤云毕业后来到原唐海县六农场中心小学任教。在这里,她收获了爱情,也出色地开展工作。1988年8月,她调往六农场中学,从班主任、教务主任到副校长,一干就是26个春秋。2011年9月,分场中学并校后,她又来到曹妃甸区第三完全中学担任年级主任、党支部书记。工作成了她的全部。女儿出生仅6个月,嗷嗷待哺,她就狠心地扔在家里喂奶粉;自己的脚严重扭伤,她让丈夫用自行车把自己驮到学校,再由学生抬到教室为学生们上课……

怀揣着儿时的梦想,孙永福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曾家湾——第六农场中心小学。他说:“家乡的双龙河、大沙岗、荷花池都召唤着我回来……”“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现在,孙永福已从一个热血青年变成了一个年近花甲老校长。是怎样的坚守铺就了一条漫漫长路?孙永福说:“作为土生土长的校长,我每日可以说是在‘惶恐’中度过,怕的是自己工作做得不好而对不起家乡父老。”因此,他一再对教师说:“我们要用心、用良心干好我们的工作,我们要对得起老百姓。”一个“惶恐”,成为孙永福近40年责任与担当的真情告白。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默默无闻,静水深流。”流走了岁月芳华,留下了忠诚与担当。

协同发展绘新篇

同心筑梦写华章

曹妃甸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在这块生机勃勃的土地上,北京景山学校曹妃甸分校、曹妃甸国开实验学校有如双峰并峙,以优质的教育资源,成为新城基础教育的高地。

“用责任为景山师生撑起教育晴空”——王雪英和张殿顺。在景山学校,优秀教师王雪英被同事称为不知疲倦的“超人”,在孩子们心中,又是无微不至的“亲人”。作为年级和学科带头人,每周20多节课的强度,王雪英每天嗓音沙哑,但每节课都精彩。一次,身体过度透支的王雪英竟晕倒在讲台上。高考期间,她脚伤未愈,坐着轮椅陪着孩子们到考点。时光漫漫,她把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

2016年,张殿顺参与景山分校开学筹备建设工作。建校之初,他负责学校管理处,涉及学校“住、行、水、电、暖、净”,工作事项“散、碎、杂、繁”,他以严谨的态度,把工作做得井井有条,一丝不苟地“守住了”学校的后勤保障阵地。

服从组织安排,做筑牢教育基石的一块砖——张俊蕊和张旭。张旭是曹妃甸区首届政协委员、新城国开实验学校筹建负责人。2023年7月,为了满足日益增多的学生入学需要,曹妃甸新城决定建设第二所公办基础教育学校——曹妃甸国开实验学校。“国开实验学校9月必须开学,而且要见成效、出品牌,打造继景山分校后的第二张教育名片!”实验学校投用前要成立过渡学校。为了给孩子们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张旭和同事们6次更改过渡校址,并动员33名优秀教师来到“国开”,使“国开”顺利开学。开学后,张旭通过精细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仅一个学期,“国开”就成功地与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签署友好合作协议,双方师生紧密互动,成为华北理工大学心理学院、中医学院实践基地,打通了与周边高等教育一体化育人途径。接着,张旭又全力投入正式学校的建设之中。现在,投资8亿元的新学校已完成主体施工,2024年9月即可投入使用。

张旭妻子张俊蕊是曹妃甸区第二实验小学学校的一名高级教师,也是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曹妃甸区首届“最美教师”获得者。从教24年,担任毕业班班主任23年。校领导总想把最难管理的毕业班交给她,家长因孩子分到她的班级而欣喜庆幸,历任校长、家长对她有一个共同的评价:严而有爱、严而有法、严而有度。

“燃烧的火焰总是向上升腾!”170对夫妻教师就是这“燃烧的火焰”的抱薪者。他们和3000名教职工一起,用“坚守”彰显初心,用“大爱”铸就师魂,描绘出曹妃甸教育战线“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绚灿风景。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