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副刊·悦读 上一版   
下一篇

《读者》读者

□ 王志强

《读者》原名《读者文摘》,1993年改的名。

“一碗面、一本书、一个窟”,甘肃的三张名片,“一本书”即《读者》。

我读高中时,先读《青年文摘》,后读《读者文摘》。读《读者文摘》因了一个人,我的地理老师。

我的这位地理老师是个很无趣的人,个头不高,貌不出众,讲课慢声拉语,能把人讲睡。我们班开新年晚会,让他出个节目。他脸憋得通红,讲了个自己的事:中午睡觉时梦见了一朵白色的花,就醒了,然后又睡,又梦见了那白色的花。就是这个很无趣的老师,曾偶然说起,《读者文摘》好看。

那时读书是没方向的,老师的无心之语给我点了一条路。老师说好,想必是好。读《读者文摘》,也记住了这位老师,老师只教了我一年,此后便调走了,再也没见过。

那时买《读者文摘》,要到县城。邮局外面有个报刊亭,一元一本。《读者文摘》没有像《青年文摘》那样按期购买、买了两年,而是零星地买。看《读者文摘》更多时候是借了别人的看。有时也不知是谁的,在宿舍扔着甚至在教室放着,拿起来就看。书没多厚,很快就看完,不用担心被追着要。《读者文摘》里我最喜欢看名人轶事和笑话漫画,后来也喜欢看里面的彩色插画。哪期有自己喜欢的文章,就想办法找到收藏,现在手里还有几本,搬了几次家都没丢。

上班以后,想给学生开阅读课,苦于手里没有资料。赶集时发现有卖旧杂志的,里面有《读者文摘》,也有《读者》,就与卖书人商量,让他再给找一些。前后共买了近60本,里面也杂了一些《青年文摘》。每两周给学生看一次,不用时其他班也借去用。学生毕业时,每人发一本作纪念,虽书已破旧,但学生依然喜欢。此后便四下寻找着去买,这样坚持了好几年。阅读课让学生从中汲取了多少知识无法计算,让多少人成了《读者》的读者,有数可查。

每年一进12月,镇上邮局的邮递员就会拿来报刊目录,动员大家订报刊。我给学生订过几年《杂文报》,自己也订过一年《全国新书目》、一年《当代长篇小说选刊》。学校有一位女老师,教物理的,订《读者》。成家后,住学校宿舍,我和这位老师做过一年邻居,常借了她的《读者》看。《读者》一年12本,后来就变成24本,她总坚持着订,想来家里已经《读者》成山。买一本《读者》,很容易,坚持订二十多年,难能可贵。有些年没见她了,不知她是否还在坚持。

9月份,搬进新的谈话室。原主人的不少东西还没收拾。给他打电话,他说,能卖的卖,卖不了的扔,你看着处理,我啥也不要了。收拾废卷子废纸,收拾出两本书,一本《意林》(合订本),一本《读者》(合订本),都是新的。这不能卖,得藏起来。到了这所学校后,也琢磨过开阅读课,开会的时候,领导一句“杜绝看闲书”让我彻底断了念头。何谓闲书?教材以外的书都是闲书。这两本书应该都是按违禁品收缴来的,因为我也干过这事。好多年不读《读者》了,看着这书真亲切。其实这书……哎。

二大姨子打来电话,让中午去她家吃饭。吃饭去别空手,可一时又想不起拿什么。忽然想起了那两本书。二大姨子的孙女念小学,喜欢看书,把书给她吧。早了点儿,慢慢看呗。老在我这放着,保不齐哪天再丢了或卖了。孩子接过书很高兴,不知这是不是《读者》最小的读者。

网络时代,《读者》怎么样了?还拥有那么多读者吗?我没去查。但我知道,老师的一句话就会让你喜欢上《读者》,教室、宿舍可以随意放着《读者》,几毛钱就买到一本二手《读者》,几十年如一日订《读者》,这样的情形,怕是没有了。

上课时,我偶尔还会和学生说一句:《读者》好看。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