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元教授是我在大学读书时的老师,曾因提出河北“三驾马车”的称谓而被人熟知,并出版了《河北“三驾马车”论》《新现实主义小说论》《滦河作家论》《创作动机论》等多部文学评论和文学理论著作。他退休以后,热衷于文学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小镇传奇》,与人合著了长篇小说《历史上的纪念地》等,还在《长城》《当代人》等刊物发表了一些文学作品。其实,杨老师最初是以文学创作起步的。他在上大学时就组建了“碣石文学社”,创办了《五峰文艺》,在《唐山日报》《冀东文艺》等刊物上发表了多篇作品。他在大学从教以后,教我们写作课,他也成为学校《凤凰》文学社的顾问,指导学生创作,培养了一些很有名气的作家和剧作家,我也颇受教益。同时他也有多篇文学作品在《青年文学》《大时代》《唐山文学》等刊物发表,并出版了长篇小说、散文集和报告文学集等多部文学作品。
我和杨老师原本都是丰润人,后来虽分成两县,但亦有很深的地缘和情缘关系。丰润是个大县,南到渤海湾,北到腰带山,地大物博,人杰地灵。就现代文学而言,就先后出现了张爱玲、宋之的、李尔重、管桦、陈大远、李瑛、张学梦等作家、诗人。杨老师的老家在唐坊桥(也称五道桥)这是个来自“三省十八县”的通衢小镇,同时也是一个近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小镇的火车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车站之一,唐胥铁路是中国的第一条准轨铁路,它往西第一站就是唐坊车站。从小镇中间通过的煤河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运煤河,承载和汇集了太多的历史风云故事。小镇现在也是文学之乡,出现了关仁山、杨立元、东篱、李木马等著名作家和诗人。
习近平总书记说:“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小镇轶事》这部小说集就是一部乡愁之作。杨老师有很强的恋乡情结和怀乡情绪。他青少年时代在故乡经历很多的甘苦和磨难,高小毕业就开始劳动,因“文革”的原因而没有上初中,高中毕业后投身于家乡的建设,受尽了苦累,干过挑河、扛脚行许多重活,当过生产队、大队干部,后被选拔为县里重点培养的青年干部。这段生活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和深厚的文学基础,养成了他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成为他教学和创作的不竭动力。这部小说集也是一部感恩之作。虽然杨老师离开家乡近半个世纪,但他对家乡心之所向、情之所往,因为那是他的生命之根和精神之源。父老乡亲和父母亲给了他善良、忠厚、正直的品格。他虽然在高校执教多年,但性情却一直没有改变。多年来,他对家乡情深意长,眷恋不已。如诗人艾青所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这真切地道出了杨老师关爱家乡的情怀。
这部小说是小镇的编年史。如开篇的《唐廷枢与五道桥》《唐廷枢与唐坊站》就生动展现了开滦煤矿创始人唐廷枢为了民族复兴、工业救国而殚精竭虑、不畏艰难,为运煤开挖煤河、修建铁路不辞辛苦、废寝忘食,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所做出的重大贡献。《铁道游击队》《“一枪准”》等小说中表现了小镇的抗日队伍在与日本侵略者斗争中,不怕牺牲、不畏强敌、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同样,在小镇各行各业的人中也不乏具有强烈抗日精神的人,他们利用自己的职业与日寇巧妙地周旋、斗智斗勇,支持和援助抗日队伍,如《李大头与日本站长寅次郎》《酒馆老板》等。同时在《“一条腿”》《荣军》《“吃狗”二叔》等小说中也表现了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抗美援朝战场上负过伤的人转到地方上以后不居功自傲、不计名利,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高尚品格。在《高中教师》《民办老师》等小说中表现了小镇教师忠诚于教育事业、教书育人的道德风范。在这些不同时代的小镇人身上所葆有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这部书也是小镇的人物画。在小说中表现了小镇形形色色的人物,既有唐廷枢、李鸿章等历史风云人物,他们为铁路的修建、煤河的开挖贡献了力量,也有小镇的芸芸众生,如游击队长和队员、酒馆老板、茶馆老板娘、铁路工人、锔匠、小炉匠、影匠、鞋匠、读书人、下放户、赶车人、教师、医生等人物。小说中的人物个性鲜明,每个人都有亮色,既有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也有坚韧不拔、勇敢向前的民族精神,表现出扶危济困甚至是救死扶伤的无私奉献精神。如《民办教师》中的董老师见学生交不起书费、买不起作业本要辍学劳动。他便主动承担了两个孩子书费和作业本的费用,并交给学生家长一些钱用来补贴生活,并语重心长地对家长说:“学文化是一个人的本钱,不能让孩子们放弃学习啊!”《小镇神医》中的徐大夫是小镇医院的中医,治好了许多疑难杂症。因他医术高超、救死扶伤、高风亮节,因而被小镇人称为“神医”。《拉帮套》中的男人年富力强,却长期帮助小镇的一个男人截瘫、家庭困难的女人,自己也洁身自好。直到十多年过去,女人的丈夫没了,孩子们也长大成人了,二人才成为夫妻。小说中的这些人物都有亮点、美点,因此汇合成为肯于牺牲、甘于奉献、互相救助、患难与共的小镇精神。
小说在写法上亦有独到之处,基本是直笔实录的本色写法,即鲁迅先生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生动地写出了小镇人的原貌和小镇的原状。如《水娘》中写煤河的情形:
六月里雨水勤,煤河的水便涨了,船过后便泛起一层层浪花,相互挤压着争先恐后地向西流去。尤其蒸汽机船拖着一串运煤船在河面疾驰,使得翻滚的浪花急速地向两岸荡去,顷刻间再反激回来,浪花拍岸,煞是好看。其他货物的小船、大船皆顺流而下,此时撑篙的船夫们便轻松多了,于是嘴里也不闲着,一起有节奏地喊着号子:“船儿向西走哇,到闸口啊!到闸口啊,啥都有哇……”喊罢,便一起开心地大笑着,把船快速地向阎庄闸口而去。这些船夫们每天往来奔忙,都熟稔两岸的情况。船过五道桥,这些船夫的眼光皆往岸边的“咏唐茶馆”望去,想看看老板娘水娘那美丽的倩影,顺便喊上几声挑逗的话语,缓解一下疲劳。
这就形象地写出了煤河里的行船和船工的情况。再如《一条腿》中的写人:
小镇有一个荣军,他是在抗日战争开始那年参加了八路军,后来还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他负伤回国后,成了小镇唯一一个荣军,因此大家都叫他荣军。荣军打仗丢了一只胳膊,走路只能甩一只胳膊,另一边的袖子在身子旁边耷拉着,显得很不平衡,于是有人背地叫他“一只胳膊”。他身材魁梧,大高个子,大长脸,大眼珠子,脾气也大。每逢他大声说话或与人致气,眼珠子似乎要冒出来,人们都管他的眼叫牛眼。
通过外貌描写,就把这个人物耿直率真、火暴脾气的性格写出来了。如此等等,小说中的人物性格鲜明,成为独特的“这一个”,如《赶车人》《鞋匠》《酒篓子》等人皆因心地善良、乐于助人,而成就了自己美满的婚姻。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以奇诱人,以情感人,以趣怡人,读之兴致盎然,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
小说情节引人入胜,写出了140多年间自小镇建立以来所发生的故事,让我们在曲折生动的故事中了解小镇的历史,全书充满传奇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一部鲜活的小镇史话。
这部小说集也是小镇的史记和小镇人的生命记录。我们知道,文史是不分家的,历史只有用文学的手法表现出来才更有魅力,更容易被受众接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白鹿原》也因而被称为“一个民族的秘史”。杨老师把小镇过往的事情写出来,既是小镇一个历史时段的回放,也是小镇人的生命返程。他作为小镇人,用小说的形式为小镇留史、为小镇人作传,完成了他多年的夙愿,也不负他作为一个小镇人的责任。
(本文作者霍俊明为著名诗评家、诗人、研究员、编审,现为中国作协《诗刊》社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