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副刊·文荟 上一版   
上一篇

窑 嗑 儿

□ 彭福臣

过去,民间把煤矿所在地称作“窑坡”。到矿上去,叫“去窑上”。因之,也就把在矿上下井做工的人,称为“做窑的”。长此以往,这些做窑的人,说一些做窑的话,讲一些做窑的术语,就称其为“窑嗑儿”。

“窑嗑儿”,一般人不会懂。即使像我这样下过几年井,做过几年窑的人,也只知道个皮毛。因为煤矿井下有好多单位,好多工种。而各个单位的工作流程、生产要素各不相同。因此,在生产工作过程中,所说的话,所使用的术语,也不尽相同。比如采煤区和掘进区,以前都称为“黑掌”,开拓区则称为“白掌”。在“黑掌”和“白掌”工作的人,所说的话和使用的术语——“窑嗑儿”,就没啥相同的地方。比如“牛鼻子碹”,用来形容开拓区高难度的大巷砌碹。而这个术语,只有开拓区的人懂。

一般来讲,“窑嗑儿”,特别是术语性的“窑嗑儿”,指向性非常强。我刚当“老板子”,拿镐分窑后,师傅和班长都指点我,要求我这,要求我那。多少年过去,有两句“窑嗑儿”,我至今记忆犹新。一句是“不要猫”,一句是“不要晒(发晒这个音,但确实找不到这个意思的字)”。开始,我真弄不明白这两句话的意思。等到我把摩擦支柱一棵一棵打好后,满以为第一次独立干活儿,就顺利完成任务,有点儿小自得时,班长过来检查。他上下瞄了瞄,就指着其中两棵柱子:“这棵猫了,那棵晒了。”我一听有点傻眼,一时愣在那儿。班长见状,耐心地告我“这棵柱子太靠里,那棵柱子又靠外。靠里就是猫了,靠外就是晒了。”听完班长的解释,我才恍然大悟。赶紧把那两棵有毛病的柱子改了过来。

等到机关时,因工作性质,需要了解干部的德能勤绩。所以,经常跑基层。时间长了,对基层单位,尤其是井下的单位,他们所经常使用的语言——“窑嗑儿”,有了较多较深入的了解。比如“电缆放炮”,就是机电科系统对井下高低压电缆,因绝缘出现严重破坏,产生跳闸事故的说法——“窑嗑儿”。而知道这句“窑嗑儿”的起因,是我到机电科考察一位副科长。人家介绍这位副科长靠经验就可以判断煤矿井下上万米甚至更长的电缆,发生“电缆放炮”时的地点在几道巷,什么部位,然后迅疾地处理好。由此,我对这位副科长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当然,“电缆放炮”,这句“窑嗑儿”,也就牢牢记住了。

前几天,我的一位微友写了一首名为“栅(shan,不是zha)向”的诗歌。诗歌韵味悠长,情景生动,对井下生活的描写真实有趣。如果不是出身于煤矿,对井下生活有深切体验的人,根本写不出这样的诗歌来。同样,你没有下过井,或对井下一知半解,你也就不会对这样的诗歌产生共鸣的。然而,微友群有好些做过窑的人。其中有几位对这首诗的标题“栅向”,产生了疑问。说是“栅向”的“栅”字,用错了。应当是“山向”。为什么呢?他们解释,“山向”一词,来源于煤矿长壁采煤工作面的走向。因为采煤工作面都有坡度,没有坡度的采煤工作面基本不存在。在采煤工作面支撑顶板钢梁的摩擦支柱,必须顺应坡度,斜着迎坡,才有劲有力量。“迎坡”的坡字太文气,老板子就叫它“迎山”。具体讲就是“迎着山的走向走势”。“山向”就是这么来的。逐渐演绎,就成了一种角度、斜度的代名词。“找找山向”,就是“找找角度斜度”。谁成想,就这么一词,有这么多的讲究呢。所以“栅向”是误用了,“山向”是对的。在行家的互相印证下,诗歌作者对自己诗歌的标题作了修正。

“窑嗑儿”,产生于煤矿井下,其中也难免有一些俗言俚语,不雅之词。但总体上是健康有益的,是一种特有的煤矿文化现象。即使单从语句考虑,其鲜活的语汇,也为丰富民族语言,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尤其,“窑嗑儿”是无数煤矿员工的集体智慧,历经时代的洗礼和年深岁久的积淀,其内涵深邃,具备长久的生命力。深入挖掘整理,极具价值,也一定会绽放出耀眼多彩的光芒。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