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副刊·悦读 上一版   
下一篇

悠悠故乡情

——读《也是冬天,也是春天》有感

□ 邱旭

散文集《也是冬天,也是春天》收录了作家迟子建近年散文新作及其备受推崇的经典散文名篇,它像一部冬去春来、季节更迭之时的壮丽交响乐,又仿佛冬春交替之际的绚烂画卷,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思考和感悟。

其中,散文《好时光悄悄溜走》记录了作者的家乡、童年、往事。文中的点点滴滴,对于身在他乡的异乡人来说,总有着深深的共鸣。散文里描绘的美丽庭院、袅袅炊烟、灯笼摇曳和日落夕阳,仿佛将我带回了自己的家乡。可能每个人对家乡都有一种眷恋与执着,那是一种埋藏于心底的共鸣,是一种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家乡的味道,是我们心中最深重、永久不会被改变的记忆。家乡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永远都是人们心中最温暖的港湾。人们对家乡的情怀始终如一,我们总会觉得即使看尽万千景象,最美依旧是故乡。

《我的世界下雪了》所展现的是故乡治愈心灵。“我之所以喜欢回到故乡,就是因为在这里,我的眼睛、心灵与双足都有理想的漫步之处。”迟子建这样写道,“所幸青山和流水仍在,河柳与青杨仍在,明月也仍在,我的目光和心灵都有可以栖息的地方,我的笔也有最动情的触点。”故乡,让迟子建不再回避生活的残酷,不感伤生命的悲凉。纵使“我的世界下雪了”,纵使最美春色的记忆仍然与伤痛紧密相连,纵使身处无尽的黑暗,然而,伫立在故乡夜晚的窗前,月色撩人下也能唤起对黑暗从未有过的柔情,渐生出一种特别的暖意与感动。生活总有顺境与逆境,身处迷雾之中,无助彷徨之时,前路漫漫不知何去何从之际,也许家乡真的是思考人生、沉淀心灵的最佳去处。家乡的笑声、家乡的色彩、家乡的味道,都会默默地治愈我们疲惫的心灵。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轻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时间怎样地行走》呢?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我们的头发里行走,梳头时一根白发露出了痕迹。时间在母亲的口腔里行走,母亲牙齿脱落得越来越多。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尾纹。时间让一棵青春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也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锈迹,让一座老屋逐渐地驼了背。时间还会变戏法,它能让一个活生生的人瞬间消失在他们曾为之辛勤劳作着的土地上。时间它总是持之以恒、激情澎湃地行走着——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在我们不经意走过的地方,在日月星辰中,在梦中。所以,珍惜时间,让每一刻都充满意义,让岁月在珍藏中沉淀成宝贵的回忆,这是多么重要!

《美景,总在半梦半醒之间》让我们懂得要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学会用心去感受周围的一切。我们习惯性地歌颂春天的月光带着绿意,夏天的月光饱满又丰腴,秋天的月光安详恬淡,冬天的月光新鲜明媚。相较而言,冬春之交的月光好似没什么特别动人之处。其实不然,偶然的一个夜晚,作者发现了栖息在林中的月亮,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谁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抛在凡尘的情景呢。这也让我开始留意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美好,夜晚的星空、微风中的花香、雨滴打窗的声音,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却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温暖。

整部书的章节里都是在纪念那些逝去的文人:鲁迅先生、俄国诗人普希金、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巨匠托尔斯泰、民国才女萧红、导演费穆、瑞典导演伯格曼、聂华苓先生、现代作家郁达夫。作者用美好的、温情的散文对那些已逝生命的礼赞和歌颂,其实是一种对文人智者情感的颂扬,一种对理想和信念的肯定,更是一种对艺术和文学的尊重。

在一个寒冬与暖春的交汇之际,我读完了《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迟子建以质朴生动的笔触,带我们一路走进苍凉的白山黑水之间,走进那个隐藏在严寒背后的温情雪原。她通过文字传达出的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洞察,让我深深感慨。在寒冬中寻找春天的温暖,就像是在生活的细微处寻找那些不经意间流露的美好。只要我们用心感悟,在简单中总会发现美好:清晨温暖明媚的阳光、妈妈丰盛的午餐、夜色中的虫鸣和微风、突然的一场柔和的雨……原来生活中不缺少美好,只是缺少发现美好的眼睛。而真正的快乐,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如何珍惜。释然面对生活,那在平凡的日子里,我们也能找到生活的诗意。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