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副刊·文史 上一版   
下一篇

老树著新花 存史于后人

—退休以后的杨立元教授

□ 刘长明

著名军旅诗人峭岩有感于杨立元教授退休以后创作了多部作品,称他是“老树著新花,存史于后人”。

杨立元教授在2019年9月退休以后,仍笔耕不辍,佳作迭出,在文学创作和评论上“双管齐下”,先后出版了专著《滦河诗群论稿》《曹妃甸作家论》《承德作家论》《散文创作研究》,长篇小说《历史上的纪念地》(与人合写),小说集《小镇传奇》《小镇轶事》,散文集《姥姥门口唱大戏》《怀念与纪念》,主编了《杨立元社会反响论及创作年谱》;还在《光明日报》《红旗文稿》《文艺报》《中国艺术报》《解放军报》《长城》《河北日报》《河北青年报》《红色文化研究》《燕山论丛》《唐山师范学院学报》《唐山劳动日报》《唐山晚报》《唐山文学》等报刊发表评论、理论文章100余篇。累计发表文字300万字,其作品先后获第三届孙犁文学奖、第十四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第二届河北省文艺贡献奖、第十二届河北省文艺评论奖特等奖、河北省优秀期刊好文章奖、河北省优秀文艺论文奖、河北省第十一届“我的读书故事”征文特别奖、团结出版社优秀图书奖、河北省社科基金优秀项目,以及《唐山文学》第二届、第四届、第五届优秀作品奖,并被中共河北省委老干部局授予省级“银发老人”称号。还相继成立了“杨立元文学馆”“杨立元工作室”。目前,他正不遗余力地在唐山师范学院图书馆筹办“唐山作家文学馆”,为的是给后人研究唐山文学和唐山作家留下宝贵的档案资料。

史以文存,文以史鉴。近30年来,杨立元把为滦河文学写史、为滦河作家立论作为己任,先后创作了“滦河作家系列评论”10部专著,其中《滦河诗群论稿》《曹妃甸作家论》《承德作家论》就是他在退休以后写成的。70万字的《滦河诗群论稿》被誉为“一部滦河诗歌史”。这部论著站在空间和时间的双重维度上扫描活跃在当代滦河流域的优秀诗人,既有对滦河流域辽阔空间内不同地域不同诗人的共时性呈现,也有对这一区域内每位诗人创作发展脉络的历时性追溯;作者以为每一位个体诗人立传的方式,因人立传,集传成史,完成了一部宏阔而具体的滦河流域诗歌史,填补了为滦河流域现当代诗人集束性写史著传的历史空白。著名评论家、《诗刊》副主编霍俊明在评论《曹妃甸作家论》时认为:“这是壮阔恢宏和厚重深邃之作,是至性至情、亦诗亦史之作,是多年淬炼、厚积薄发之作,是面向时代命题的求真意志之作。”“这部书对历史和时代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和严谨的阐释,在纵深向度上归结了曹妃甸文学的历史背景、时代现状、发展规律和创作特点”,“是研究曹妃甸作家群落和文学生态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和解读的入口,而且也是曹妃甸文学的丰赡史书和文化档案。”

《承德作家论》是“滦河作家系列评论”10部专著中最后一部。该书运用诗学和史学、美学和社会学、个人和时代、作家群落和地缘文化的综合视野对承德作家群进行了深度观照和全面评论,深入解析了承德作家群的个性风貌和整体风格,表现出了历史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以及诗性和人性的统一。

《历史上的纪念地》是杨立元与伦洪波为纪念辛亥滦州起义110周年而合作,既显示了历史的深邃和悲壮,又呈现出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感召力。它告知我们:辛亥滦州起义是一座坚实的民族精神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小镇传奇》《小镇轶事》则以作者的故乡唐坊桥(也称五道桥)140年间发生的故事为底本而写的。作家关仁山在《不仅仅是怀恋》中写道:“《小镇传奇》收入了50篇小说,林林总总,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可以成为小镇的风俗画、风情录、人物集。这是如一幅‘清明上河图’式的长卷,令人耐看,使人感动;这也是一部地标式的小说,抑或是用小说的手法写历史,写得栩栩如生,声情并茂,再现了小镇的以往,留住了小镇的过去。”

多年来,杨立元教书育人,勤思笃学、修身律己,使得桃李满园;他评文论人,甘为人梯,为作家留名,为文学写史,先提出“三驾马车”论,后集合“滦河作家群”,成为文学地标的塑造者。如今,虽已进入老年,但他的创作年龄仍然年轻,每天仍不休止地创作,为的是不辱作家之使命,不辜负社会之责任,以一颗赤子之心,用文化浸润家乡、还哺人民。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