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三、层崖石鼓
位于县城西北唐自头镇小陵村西北石鼓山上。石鼓山海拔408.6米,为县内最高峰。县志载:“层崖石鼓,县城西北二十五里之石鼓山,东为梨花庵。俗传,唐太宗东征,聚兵击石,声如鼓。《水经注》载:石鼓距地百余杖,望若数百石囷(囷,古时圆形谷仓),有石梁贯之。其东南有石人援桴(桴,鼓槌)。即此也。今有石鼓寺。”
从县志记载来看,石鼓形迹特征较明显。2009年笔者和玉田户外驴友到石鼓山寻找层崖石鼓的踪迹。经由小陵村上山,石鼓山下山谷幽深,山势陡峻。东南山脊悬崖壁立,约有30多米高,而垂直方向上每隔3~5米便有不同的岩层分隔,是类似“燕山叠翠”的山崖,应为所说的“层崖”。由石鼓山向东北下行约100米,有一处几百平方米的石头墙基,我们在此处见到雕有“二龙戏珠”图样的石基座和直径约有60厘米的石柱墩,显然该处应为原石鼓寺旧址。寺院下方不远有一处泉眼,据说远近百姓都到此取“圣水”。寺院与泉眼间的悬崖处有一面巨石,表面平整,敲击巨石,铿然有声。但已分裂成数块,位置错动,而且也找不到传说中及当地人描述的“石鼓中心拳头大的凹坑”。章汉诗云:“聚兵事有无,野老难征信。不见柳为营,空余石作阵。”看来古人也道这只是个传说。不见县志所载石梁,但东南有一孤峰,对应击鼓石人。由县志载古人诗中记述推断,石鼓是位于山中悬崖上的一块突兀巨石,且根据清《乾隆玉田县志》绘图,石鼓应在石鼓寺下不远。我们见到的巨石位置与诗人描述、古县志绘图相符。
石鼓寺未被毁坏前规模巨大,楼宇宏伟,县志载:“寺峙烟霞中,殿宇嵯峨”。在古人游记诗中也有描述。邑人张我重游楸子峪诗云:“千尺危楼倚碧空,丹枫遥映碧山丛。流泉活活惊飞鸟,落木萧萧逐晚风。数里修途尘世外,几椽僧舍白云中,百年老衲参金像,袅袅香烟绕梵宫。”这首诗写得真好!读时让人不禁心驰神往。仿佛与古人一起阔步同行,携手走向香火旺盛的古刹,伴着清风梵音,一起聆听百年高僧释禅论道。
石鼓山下东北山坡有一个大洞,洞口上方有一两米见方的凹陷处,洞口下有人工堆砌的石墙。洞不深远,往里面即为两条狭窄的水道。洞口中间有人工雕琢的石像,当地人说那是看坟的石老虎,看护的就是山下小陵村西的陵墓,村里人叫格格陵,据说是清乾隆帝一个八岁的女儿随父去清东陵祭祖,回朝途中染瘟疫病亡后葬在这里,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现在,小陵已被适当地保护起来。
与燕山叠翠一样,石鼓山一带自然风光和人文遗迹都较为丰富。石鼓山西有桃花峪、桃花泉,东有文龙山、梨花庵,山前有小陵,后有楸子峪。县志记载:“楸子峪,石鼓山后路,从西南来,逶迤曲折,可五里许。林木纷披,步步入胜。又二里许,寺峙烟霞中,殿宇嵯峨,为邑人游览之所。”古县志记载的玉田八景游记诗作中,关于楸子峪的多达13首,可见对其风景的认同和喜爱。楸子峪背靠翠屏湖,穿越山后松林,逶迤曲折,峰回路转。沿途花繁林静,松涛沉声,涧流有无。山中行走,心境安然,清代诗人胡维翰诗云:“一径深深处,群峦列翠屏。泉幽响欲细,屈折望如炯。林麓杂苍茫,楼台入紫冥。虚无有至理,相印息心铭。”诗文极好地映写了楸子峪的自然幽境,这里堪称自然的诗化、心灵的栖园。
四、灵洞清风
灵洞清风,即县城北10公里之洞山,山岩有石洞,风自洞出。古人认为,风洞中吹出的风是农业丰收的保障。县志中礼乐志记载说:“风洞,立夏后择日祭。在山前洞下曾有祭风台。”张树云先生所著《玉田说古》记:灵洞清风位于郭家屯乡刘典屯村北红石岭(独乐崖东北方向,沿山脊向东可至东凤凰顶),因表层为红色长石砂砾岩而得名。
古人为灵洞清风所作的诗也不少,清县令王时泰《灵洞清风》诗云:“悬崖天半洞门斜,一曲南薰偏万家……”周朝诗云:“天凿灵岩一洞门,风生洞口任朝昏……”由此推断,风洞是在山南坡悬崖上(半空)的一个斜洞,乾隆二十一年所撰《玉田县志》中的绘图灵洞是山崖上呈“品”字形排列的三个洞。
笔者曾多次组织去红石岭附近爬山勘查,发现红石岭垭口紧邻的驼峰岩东侧有一个长满灌木的悬崖,上部有约成“品”字形排列的三个洞,洞的分布位置和朝向都符合。洞多浅小,中间主洞稍大,可容三五人弯腰进入,但洞深不过两三米,洞口外部岩石风化侵蚀严重,崖坡有大量碎石堆积。有可能是原来的深洞外部岩石不断风化破碎,掉落坍塌,使得洞由深变浅。
灵洞清风景观,实际体现的是从事农耕的玉田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崇拜,也是反映古代人文社会环境的一处景观。
五、唐水涌蓝
位于县城西北唐自头村陀头山下。陀头山海拔仅不到40米,山腰曾建有古寺——陀龙寺,寺内外古树参天。山下曾有三道泉水涌出,因为“其水甚清,其泥如靛,映水皆蓝色”,所以人们称之为蓝泉。泉水南流成为一条小河,名为蓝泉河。东北有发源于北部山区的唐水合流汇入,因此蓝泉河亦称唐水。这里就是唐水涌蓝。古人所做关于唐水涌蓝的诗中多次出现“采蓝”。王时泰在描述此景时写道:“小渚谁穿灌玉田,一泓犹自碧连天。清流漫道无颜色,蓝水悠悠不计年。”王公濯诗云:“维地孤峰植,浮天翠鉴开。终朝陌上女,不见采蓝回。”王庆元诗云:“荇藻蒲菰路北南,天光晴蔚晓波涵。青衿游冶归欤未,遮莫浣沙人采蓝。”采蓝这一典故,出自我国著名诗歌集《诗经·小雅·采绿》篇,原文: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之子于狩,言韔其弓。之子于钓,言纶之绳。其钓维何?维鲂及鱮。维鲂及鱮,薄言观者。诗中的“采蓝”、“采绿”指的是采集植物叶子来做染料。而站在唐水河边的诗人们大概认为古蓝泉河的蓝色河泥,应该可以做染料,所以诗中会提到。如今,陀头山上的古寺早已拆除,泉水1993年左右已干枯。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