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理论园地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准确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

□ 刘舸 王士卿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时代和实践发展中形成的,内涵丰富,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

一、准确理解和把握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明确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一)文化自信源于历史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丰富文化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二)文化自信来自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一个民族只有有了文化主体性,才能拥有文化自信,才能自立自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深刻昭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三)文化自信来自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中国共产党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历经百年奋斗,始终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立足于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现实,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从而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二、准确理解和把握“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并系统阐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历史维度深刻阐释了党的理论创新的魂脉和根脉。

(一)“两个结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两个结合”是经过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理论创新实践反复验证的科学结论,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现实途径和内在规律。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

(二)“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三、准确理解和把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是一种平等、对话、包容的文明观。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战略引领”,充分展现了大党大国的天下胸怀和责任担当,为回答“人类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课题指明了正确方向;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凝聚人类价值共识、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提供了正确理念指引。

(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到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再到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中国始终秉承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注入了精神动力。

(三)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敏锐把握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顶层设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体系。进入新时代,从阐释中国道路、构建中国理论,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再到分享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在全球话语格局中的地位正由“被动”转为“主动”。

四、准确理解和把握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政治保障。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

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成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的必然要求。要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互联网,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让党的旗帜在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高高飘扬。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文化领导权,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作为文化软实力,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通过强化教育引导、舆论宣传、制度保障,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五、准确理解和把握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时代新、文化使命,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一)继续推动文化繁荣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既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中华文明重焕荣光的题中之义和历史必然。总书记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背倚中华五千年厚重文明,我们要不断汲取新的文化活力,实现自身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建设文化强国

文化强国既是文化事业强国、文化产业强国,更是文化思想强国、文化道德强国,建设文化强国必须不断提高全体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我们现在仍处于从文化大国、文明古国向文化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设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文明的坐标审视中国式现代化,发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号召。中国共产党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我们一定能够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者简介:刘舸:中共唐山市委党校文史教研室主任,教授;王士卿,中共唐山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主任,教授。)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