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 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让更多好项目好企业进得来落得下发展得好

丰南打造全过程“丰投无忧”项目建设服务体系

本报讯 (赵雪)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丰南区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将政务服务扩展到项目投资前、审批时、建设中、投产后全过程,创新打造“丰投无忧”服务体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努力让更多好项目、好企业进得来、落得下、发展得好。

坚持超前介入、落前评估,实现项目“投资前无忧”。一是组建预审服务团队。成立由区直涉审部门业务骨干和专家构成的“智囊团”,第一时间对拟引进工程项目进行评估论证、预审预批。二是把好投资准入关口。“智囊团”服务队伍对拟投项目准入性、可行性开展论证评估,帮助企业规避投资风险,先后为330个项目提供准入预评估。三是精准提供报审服务。通过批前辅导、全链代办等方式,指导企业做好项目报审工作,最大限度降低企业报批成本。四是创新编制“一类事”框架图。围绕产业布局,形成“高效办成一件事”框架图和事项清单,实现事项条目化、流程标准化、结果透明化。

坚持守正创新、帮办代办,实现项目“审批时无忧”。一是实行首席代表制。涉及工程建设事项全部进驻区政务服务中心,16家涉审部门分别选派业务主管作为首席代表,负责本部门事项审批。实行首席代表集体会议联审,对部门提交的意见分级、限时处置。二是优化帮办代办制。分别组建由乡镇和开发区分管同志为主的“代办员”队伍、由区级涉审部门骨干组成的“帮办队”,以及由区长任组长、区级涉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纾困组”,为企业和项目单位提供办事指引,及时解决实际问题。设立“红色代办”窗口,目前已帮办代办事项500多件。三是健全“红黑榜”考评制。选拔精干人员组建“效能部”,定期开展“丰速项目”“蜗牛项目”和服务之星评选活动,实行“好差评”“红黑榜”考评,倒逼审批服务提质增效。四是落实一线体验代言制。从区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中选聘政务服务“体验官”,招募共青团、妇联志愿者组成“代言小分队”,深入企业解读政策、征集意见建议,推动政务服务更接地气、更有温度。

坚持实时督导、鼎力支持,实现项目“建设中无忧”。一是强化专班督导。成立由区四大班子成员牵头、区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9大项目建设专班,既负责机制研究,又负责过程管控,对项目建设问题逐一把脉、逐个督导。二是强化政策支持。出台《优化营商环境15条措施》,其中水土保持评估等评估评价事项由政府买单,去年以来已为企业节省评估费用460万元。三是强化金融对接。高频次、多形式开展政银企对接,去年以来组织意向银行开展对接活动45次,促成授信审批247.4亿元。四是强化线上支持。研发“乐e丰南”微信小程序,开通精准预约办理、专业咨询指导、表单自助填报、惠企政策直达等八项服务,实现线上一网汇聚,为企业和项目单位提供更为便捷的增值化服务。

坚持延伸服务、护商爱商,实现项目“投产后无忧”。一是在科技创新上助力护航。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后补助等普惠性政策,去年以来122家企业享受优惠政策,累计扣除2.96亿元,为41家企业发放研发投入后补助资金0.11亿元,助力企业科技创新。积极引导企业上市,本土上市(挂牌)企业达到5家,募集到位资金23.14亿元。二是在用工用人上助力护航。落实唐山“凤凰英才”政策,实施“人才+”模式,叠加出台就业创业政策,目前已为企业引进高端人才智力186人次,其中院士7名、国家级领军人才25名;引进高校毕业生20523人。三是在子女就学上助力护航。畅通外来务工子女入学渠道,全区3681名外来务工子女全部就近入学,解除外来务工人员后顾之忧。四是在诚信创建上助力护航。深入开展诚信创建,探索审批替代型或容缺受理型信用审批,41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无证明材料审批,其中77项实现零材料审批、166项实现“一证办”、167项实现容缺审批,全力创建“无证明”城市。

全过程“丰投无忧”服务体系实现了最大程度便民利企,赢得企业和项目单位一致认可和好评。该区被评为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区;“丰投无忧”经验做法被《人民日报》等60多家中央和省级媒体报道,获评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通过全方位提升服务效能,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形成了“虹吸效应”,有力促进了项目招引落地。今年以来,该区已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4个,计划总投资312.1亿元;现有重点在谈项目157个,计划总投资1022.7亿元,“丰投无忧”已成为该区项目招引的“金字招牌”,为加快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