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位人物,凭借着非凡的智慧与无畏的勇气,于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澎湃浪潮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记。他一生创立企业多达 47 家,其中 6 家开创了中国之先河,在中国矿业史、中国保险史、中国工业史、中国路政史、中国对外贸易史上缔造了辉煌的成就。他,就是唐廷枢,清代洋务运动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史学界一致公认其为中国近代最为成功的民族实业家以及卓有成就的爱国者之一。
提及唐山开埠,首先映入脑海的便是开平煤矿,而说起开平煤矿,唐廷枢的身影便无可回避。在唐山开埠悠悠140余载的漫长岁月里,唐廷枢无疑是一位极具分量、格外值得铭记的人物。
唐廷枢在唐山的16年,是他经营企业历时最久、倾注精力最多、对中国民族工业影响最为深远的关键阶段。在此期间,他创造了众多“中国第一”,奋力促成开平矿务局成立,大力推动唐山开埠,成功助力唐山跻身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列,为这座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坚如磐石的基础。
唐廷枢与唐山因何结缘?在唐山,他都作出了哪些开创性的贡献?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档案馆副馆长蔡建忠(唐山师范学院客座教授、澳门科技大学唐廷枢研究中心《唐廷枢年谱长编》课题组成员),一同追溯探寻唐廷枢在唐山的传奇故事。
从唐家村到遥远的唐山
唐廷枢(1832—1892),字建时,号景星,出生于广东香山县唐家村(今属珠海市唐家湾镇)。
唐家村相传得名于唐代,背山面海,毗邻澳门,是西方商业文明最早吹拂之地。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村民们对洋人、洋货、海上贸易等早已习以为常,唐廷枢便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
彼时,千里之外的唐山还只是一座小山的名字,山下有一个名叫“乔家屯”的小村庄。当地村民为了生计,除从事农耕外,还兼事挖煤、采石、制陶等手工业,但因技术落后,出品粗劣。唐家村与唐山,相距两千多公里,风土人情迥异,生活景象截然不同。在那个封闭的年代,看似毫无关联的两个地方,却因唐廷枢的存在,而有了100多年未曾间断的交集。
唐廷枢自幼家境贫寒,因其父唐宝臣在澳门马礼逊学校校长布朗博士处听差,才得以免费在洋学堂读书。他天资聪慧,求学期间掌握了一口流利的英语。通过阅读英文报刊,他获取了世界各地的新闻资讯,不仅开阔了视野,还培养了出色的沟通协调能力,为未来的事业发展筑牢了坚实的基础。毕业后,他曾在香港巡视厅、上海海关从事翻译工作。19 世纪 60 年代初,他进入英国怡和洋行担任买办,从事收购土产、推销洋货、经营航运等工作,并迅速崭露头角。1873 年,41 岁的唐廷枢应李鸿章之邀,出任上海轮船招商局总办。而正是在此任上,唐廷枢与唐山结缘。
初到唐山,受命创办开平煤矿
唐廷枢与唐山的缘分始于1876 年。开滦档案馆副馆长蔡建忠表示,那一年,唐廷枢异常忙碌。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洋务运动初期,铁和煤炭的需求急剧增长,而国内煤炭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李鸿章、沈葆桢等洋务派领袖深知,要自强“非铁不能,非煤不济”,于是上书朝廷采用西法开办煤铁矿。1876 年,时任上海轮船招商局总办、福建候补道的唐廷枢奉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之命,带领英国矿师马立师前往唐山一带勘察煤铁资源,筹备煤铁矿的建设。这一决定,不仅开启了唐廷枢在唐山长达16年的实业征程,也标志着唐山近代工业历史的开端。
当年,他辗转于上海、南京、烟台、福州、厦门、滦州等地,协助谈判、帮办洋务、勘察煤矿、并购旗昌,充分施展了识洋文、知洋务、懂经营、会管理的专长,经营才华展露无遗,李鸿章对他愈发倚重。
1877 年 9 月,唐廷枢将从英国取回的开平煤铁化验结果呈递给李鸿章。“唐廷枢从开平的山川形势、土洋采煤对比、开采成本测算、运路计划,以及全盘筹算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兴办开平煤铁矿的可能性,可谓有理有据、论证充分。与中国传统文人截然不同的是,唐廷枢对于开采、筑路、工时等成本的测算极为精细,分析得头头是道。李鸿章对唐廷枢的勘察工作甚是满意。”蔡建忠说。随后,李鸿章命唐廷枢等人草拟章程、聘请煤师、订购机器、购地选址,开平煤铁矿的筹建速度显著加快。
1878 年 7 月 24 日, “开平矿务总局”在直隶省永平府滦州开平镇(今唐山市开平区)正式挂牌成立,唐廷枢担任局总办。开平煤矿是唐廷枢在唐山创办的首个近代工业企业,也是他一生中极具代表性的成就之一。他亲自前往唐山勘察煤铁矿的赋存状况,选定建井地址,并引入西方先进的建井技术和开采设备。1879 年开平煤矿开始凿井,1881 年唐山矿建成出煤。到 1884 年,开平煤矿的产量已达 17.9万吨,基本结束了东洋煤在天津的垄断地位。1892 年唐廷枢离世时,开平煤矿的产量已达 40.2 万吨,为洋务运动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煤炭保障。开平煤矿的成功创办,不仅标志着中国近代煤炭工业的启航,也为唐山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石。
多元化发展,加速唐山人口聚集和城市化进程
在唐廷枢的主持下,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唐胥铁路于1881 年在唐山诞生。这条铁路全长9.7公里,采用了英制1.435米的铁路轨距标准,这一标准最终成为中国铁路轨距乃至国际铁路轨距的标准规范。唐胥铁路的修建,不仅解决了开平煤矿的煤炭运输难题,更标志着中国迈入了铁路时代。铁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交通设施,不仅推动了唐山地区工商业发展,也加快了人口聚集和城市化进程。
1889 年,唐廷枢在开平矿务局内创办了唐山细绵土厂(后更名为“唐山启新洋灰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中国北方第一家水泥厂。启新洋灰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质量卓越,细度、强度、凝结、涨率等指标均超越英美标准,行销量一度占据全国总销量的 92.02%,连续50多年位居全国之首。唐山细绵土厂的创办,不仅助推了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也为唐山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在唐廷枢的引领下,开平矿务局不单局限于煤炭开采和铁路运输,还逐步向多元化方向拓展。他创办了唐山修车厂(中国第一家蒸汽机车修车厂)、开平铁路公司(中国第一家铁路公司)等企业,并投资兴办了医院、学校、种植公司、燃气公司等,构建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这些企业的创办和发展,不仅促进了唐山地区经济繁荣昌盛,也为中国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唐廷枢在唐山时期的实业贡献,最为直接的意义在于推动了唐山的工业化进程。开平煤矿、唐山细绵土厂等企业以及唐胥铁路的创办和发展,初步勾勒出了唐山近代工业体系的雏形。这些企业的成功运作,不仅带动了煤炭、铁路、水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机械制造、电力、冶金等其他工业领域的兴起。唐山的工业化进程由此起步,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唐山的人口开始大量汇聚,工商业不断发展壮大,城市的雏形逐渐显现。唐廷枢在唐山创办的企业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遇和生活保障,也吸引了众多外来人口前来定居和创业。这些人口的聚集和工商业的发展,共同推动了唐山的城市化进程。如今的唐山市已然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其城市化的根基正是在唐廷枢等实业家的不懈努力下奠定的。
“唐廷枢在开平矿务局10多年的经营,推动了煤矿、水泥、铁路、航运等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中国工业体系的基础,对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作出了杰出贡献。”2017年,蔡建忠开始研究唐廷枢,收集史料、整理唐廷枢生平、撰写论文;2021年,他加入澳门科技大学唐廷枢研究中心《唐廷枢年谱长编》课题组,目前已经完成《唐廷枢年谱长篇(开平矿务局卷)》撰写工作;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蔡建忠向唐山师范学院历史专业学生讲授《唐廷枢研究》系列内容。“研究唐廷枢,就要学习他不惧艰难险阻的精神,学习他在管理企业中的经验和方法,以及他将西方先进的制度和技术引入中国的智慧和眼光。”
据介绍,如今,开滦档案馆现藏档案超过 20 万卷(件),其中包含种类繁多的唐廷枢史料,诸如开平矿务局的出版物、账略、股票、奏折、禀札、信函等。近年来,蔡建忠广泛收集唐廷枢相关史料,合计107万字,为深入开展唐廷枢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