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 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唐山高质量发展

□ 李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历史演进方向和未来发展大势,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明确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根本立场、历史方位、指导原则、路径选择、鲜明主题、制度基础、战略举措、第一动力、主要着力点、重要法宝、重要保障和工作方法;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近年来,唐山坚持创新驱动,开展工业强企“1+1+N”行动,落实“新工业30条”支持政策,推动重点产业加快转型升级;重点打造“4+4+N”产业链条,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研发平台、共享工厂不断增加,以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创新;推行“一网通办、全程网办”模式,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全域建成全国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全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自贸区曹妃甸片区加快建设,持续建设“深水大港”,开发区全面提档升级,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唐山应对当前经济社会和环境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在聚焦动能变革、优化产业结构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新质生产力不是生产力的局部优化与简单迭代,而是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的先进生产力,是新旧动能转化的直接动力。为此,我们要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唐山钢铁、建材、煤炭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化工业强企“1+1+N”,立足钢铁、化工、装备、建材产业主导地位,发展高度聚集、上下游紧密协调、供应链集约高效的产业集群,加快促进“唐山制造”向“唐山智造”转变。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支持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信息技术等产业做大做强。要深挖现代服务业潜力,强化研发设计、资本运作、市场营销,以市场换项目,培育更多“头部企业”和骨干企业。要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做大做强丰润轨道交通、丰南装备制造、芦台自行车等产业,优化提升遵化矿山机械、滦南钢锹、玉田印机等产业,让多点开花的块状经济盎然竞放。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在聚焦空间变革、提升城市能级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对外开放有助于促进地区间的技术创新与知识共享、促进跨境合作和资源整合、发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作用,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技术、市场、文化交往等重要条件。为此,我们要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做大做优做强京冀曹妃甸、津冀(芦·汉)协同发展示范区,以创新业务板块等为新的突破口,加快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提速区域交通一体化步伐,积极引进京津优质医疗、教育资源,完善与京津地区旅游合作机制,统筹推进民生领域合作走深走实。要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加快构建“1+5”开放政策高地,大力发展市场采购贸易、海外仓等新业态、新模式;聚焦俄罗斯、中东、中亚等地区,扩大装备设备、陶瓷、建材等出口以及能源资源开发合作;加快曹妃甸自贸片区“1+6”联动创新区建设,力争形成更多制度创新成果;加大“引进来”服务力度,做好外资项目的跟踪服务,提升使用外资规模、质量和水平。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在聚焦要素变革、优化发展环境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离不开一流的软环境、硬环境和生态环境。为此,我们要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落实《支持唐山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要求,深度参与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快推广“北京研发、唐山转化”模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要强化人才智力支撑。深化实施“凤凰英才”政策,加快“科研项目+人才团队”一体化培养,实施“高精尖缺”人才招引等工程,推进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为唐山争取青年、留住青年、赢得青年。要积极稳妥落实“双碳”战略。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加快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建设绿色工厂,打造节能环保产业集群;着力转变能源利用方式,加快形成“风光水火储氢氨”多能互补的新能源格局,打造北方地区新型能源生产应用基地。要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探索试行重大项目“容缺后补”审批机制;全力推动“一件事一次办”,推行信用审批“承诺即入”新模式,打造“无证明”城市和诚实守信、遵约践诺的信用环境,推动营商环境建设走在全省最前列,争创全国一流。

(作者为中共唐山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