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沙石峪的葡萄熟了

本报讯 (记者魏伟、吕泽萱)处暑时节,1000多亩葡萄园将遵化市沙石峪村围在中心,曾经“土如珍珠水如油,漫山遍野大石头”的历史早已一去不返,绿意盎然的葡萄秧扎根石头缝,爬满山坡,结出了沙石峪人的幸福果、致富果。

对于“沙石峪”这三个字,村民有着自己的理解。“以前,这三个字要从前往后看,‘水少石头多,石头山上长谷子’。现在得从后往前看,‘谷子堆成山,石少变水田’。”村民笑着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沙石峪的乡亲们开山填涧、担土造田,在青石板上磨砺出“当代愚公”精神,创造了“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奇迹。之后,沙石峪人民又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将穷山沟打造成了“山上松柏盖帽,山间果树缠腰,山底葡萄满园”的世外桃源。

走在千亩葡萄园,空气中弥漫着葡萄的香甜,头顶上一串串饱满的葡萄惹人垂涎,摘下一颗送入口中,饱满的汁水裹挟着香甜刺激着味蕾。沙石峪村党支部书记周国军指着葡萄秧的根部说:“这些大石头就是以前制约沙石峪发展的大难题,这些土是从石缝里扫、从山外担,后来用汽车运,几十年积累成的土层。咱们的葡萄秧根扎在石头缝里,结出的葡萄格外甜。”

近日,“崛起遵化·大美沙石峪”第七届葡萄采摘节启动,吸引八方游客。一位来自天津的游客表示:“这次到沙石峪参观了陈列馆,了解了沙石峪的历史,也体验到了采摘葡萄的乐趣,更加深了孩子对‘当代愚公’艰苦奋斗精神的认识,培养自强不息的品质。”

如今的沙石峪,大口井、愚公洞、一亩田、友谊树依旧讲述着曾经战天斗地的故事。近年来,沙石峪村按照做强红色教育、红色旅游和绿色生态的“两红一绿”思路,逐步发展成红色旅游特色村,先后荣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称号。周国军说:“欢迎游客到我们沙石峪,来了解‘新愚公精神’,体验葡萄采摘。我们村的葡萄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年产量达300万斤,年产值1500万元,人均增收1.5万元。”

观看更多精彩视频,请关注“老吕乡村行”抖音号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