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推荐一组唐山民间故事给读者,旨在抛砖引玉,让人们在民间文化中采撷到更多更美的花束,装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百花园。
群山横亘于唐山之北,渤海之南,绵延起伏,或主脉或余脉,或异峰突起,或虎踞龙盘。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燕山。
燕山四季皆景:春天苍翠欲滴,夏天万木葱茏,秋天果实累累,冬天惟余莽莽。一座座峰峦像亲兄弟一样,手挽着手,肩并着肩,拱卫着脚下延伸到渤海的冀东大平原,又像是一个个钢铁战士,彰显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古代的唐山地域,属燕国版图,燕山是不是由此得名,不得而知,但当地百姓为了纪念燕王朱棣,把原来的烟山改名为后来的燕山,却也和燕地搭上了边。尽管这是个传说。
相传朱棣5岁能吟诵唐诗宋词,7岁通晓“孙子兵法”,15岁便成了赫赫有名的将官。大臣们认为,朱棣乃国家栋梁,若能继承皇位,定能国泰民安。可朱元璋和正宫娘娘却恐朱棣与心爱的长子争夺皇位,便以边塞急需良将为名,把朱棣发配到北京古燕国一带,封为燕王,让他远离金陵,驻守北京,护佑北国边疆。
此事惊动了天庭。玉皇大帝大为光火,下令天兵天将,把天上所有污垢尘烟,统统撒向人间,覆没朱元璋的江山社稷。一时间,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庄稼蒙尘歉收,百姓衣食无着,哭天抢地,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身居京城的燕王深谙这个治国安邦的大道理。他体恤民情,爱民如身,率兵疾驰京东,解民于倒悬。
一路上,烟尘堵塞道路,淹没村庄,燕王大军破障而行,逆行无阻,过了玉田的石龙口,到了遵化县的石门,燕王将众兵驻扎下来,兵分两路,一路戍边,一路抢救灾民。将士们不顾行军疲劳,日夜为百姓清除烟尘。历尽千辛万苦,把遵化周遭所有烟尘,运到边塞,堆起一座又一座高大的烟土山,既解了百姓的烟尘之患,又让这些烟土山成为阻挡敌人进攻的天然屏障。
燕王的消灾济民之举,感动了玉皇大帝,他命山神,在一夜之间,把烟土山变成了高大的石头山。因这些石头山是烟土变成的,当地人们就叫他“烟山”。后来燕王当了皇帝,把都城由南京迁到了北京。他去世后,当地百姓感念燕王的好生之德,就把“烟山”改称“燕山”了。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燕山没有辜负玉皇大帝和燕王的再造之恩,更像他们那样,心系苍生。她敞开广阔的胸怀,源源不断地捧出自己的金矿、铁矿,林木,还有那数不尽的干鲜果品,养育燕山儿女。在当地百姓眼里,燕山就是一座神山、圣山,就是一座通灵古今,造福于民的灵秀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