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红桥,坐落于唐山市南新道与车站路交叉口东侧,是一座公路铁路立交桥,建成于20世纪60年代。最初,该桥叫“永红地道桥”。有关这座桥的往事,现今已鲜为人知了。
永红桥的原址为铁路南道门。据《南道门杂忆》(载2014年4月3日《开滦日报》)一文中介绍,开平煤矿于1881年筑成唐胥铁路。当初,王谢庄附近的百姓都从矿区南侧的钻洞(即双桥里西桥)穿越铁路。多年之后,随着开平铁路公司和唐山铁路工厂(俗称“南厂”)迁至铁路南侧(今南厂路),便在铁路公司旁边形成了一个小道口。1907年,新火车站(现唐山南站)开通后,小道口变成了有人看守的大道口。
1925年,唐山至山海关铁路扩建双线工程竣工,“南道口”装设了供车辆通行的木框式栅栏门,和一个约1.2米宽,仅限行人通过的小门。从此,该道口才有了“南道门”一称。
我小时候去姥姥家时,常过南道门。那时的南道门铁路与平交道口,因京山线列车运输繁忙,行人车辆只能靠道门开放间隙通过,道口严重堵塞,交通事故时有发生。我记得一次过道口时,老远就见堵满了人员和车辆,走近后听说,发生了列车撞人事故,道门临时关闭。为省去等道门时间太长带来的烦恼,我们只好绕远道,走了双桥里。
1968年4月27日,新修建的永红地道桥竣工,从此,南道门不见了。据《唐山市市区主要桥涵史料选编》记载,永红地道桥是京山线经市区跨越城市道路的桥涵,坐落在唐山南站以北250余米处,原名“东风地道桥”,1967年5月开始修建,1968年4月建成,改名“永红地道桥”。此桥由唐山城建局工程科设计,市政处与天津铁路分局唐山工务段共建。施工过程中,为保证铁路机车正常运行,工程技术人员设计了整体灌注整体顶入、双层薄铁板脱壳法,当时为国内最先进的施工法。
听老铁路人讲,当年施工期间,各地的铁路部门纷纷组织人员前来参观、考察、学习,还召开了现场会。永红桥施工前期,首先把桥上铁轨进行了加固,在铁路下面箱体底、顶侧壁都安装刃角,以便掘进挖土时,保证列车畅通和安全。
1967年10月20日,桥体开始顶进,钢筋水泥结构的方形框架箱涵需要顶力2300吨,而工程采用10台300吨的顶镐,确保成功,11月9日箱涵就位,共用了21昼夜,至1968年4月27日竣工,4月30日《唐山劳动日报》头版刊出《唐山市永红地道桥胜利建成》一文。
建成后的永红桥为方形框架箱涵,长24.5米,分双孔,每孔跨径6米,两孔总宽13.25米,全高5.5米,桥内净高4.5米,墙体两侧有“悬臂式”宽1米的人行便道。东西引道全长514.40米,水泥路面宽12米,两侧为重力式浆砌石挡土墙。永红桥的建成通车解决了道路拥堵的难题,确保了市内交通的顺利畅通。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将永红桥两边的建筑物损毁殆尽,但该桥除部分护栏被损坏外,双孔桥涵洞完好,保证了铁路与公路的通行,堪称幸事。
永红桥在2000年进行了拓宽改造。现在,永红桥的箱涵长27.5米,分三孔,中间主孔为机动车双向4车道,总宽14.5米,桥内净高4.5米,两侧副孔净高3.5米,分别宽8米(整体新拓宽了一倍多),两侧还设有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以及人行道,永红地道桥面貌发生了巨变,人车通行更加方便快捷。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