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读朱自清的《背影》,我的脑海中又闪现了学生时代,学习这篇文章时的情形。
那是一节普普通通的语文课,班主任李老师在讲台上娓娓道来。她瘦瘦的身材,纤细的手指,在黑板上唰唰地写着:“背影”。转过身,看着我们,说道:“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细节描写父亲背影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我!”坐在第一位的我把手举得老高,眼巴巴地看着老师。“好,你来试试”。“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读得真好。”老师说:“这段文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老父亲,佝偻着身子,费力地翻越栏杆给孩子买橘子的模样。作者刻画得细腻,立新的朗读也让我感动。”
老师的肯定,让我信心满满。老师的神情,让我久久难忘。此后,语文课成了我最期待的课。
我们的语文课,不是单调地背课文,讲知识,我们演课本剧,举办朗诵比赛,每个人都跃跃欲试;每天中午课前,我们班多了一节辩论赛,“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让我们争得面红耳赤;作文课,也不再是枯燥的大作文,我们写日记,写心得,写梦想与烦恼,那一摞一摞的日记本珍藏至今。
从此,我这个丑小鸭,开始爱上了朗读,爱上了语文,爱上了语文老师。
那个时候,李老师刚刚毕业参加工作,常常穿着飘逸的长裙,吊着高高的马尾,绑着闪闪的发带。她不是刻板的教书先生,不是严厉的“黑脸包公”,讲台上的她引经据典、声情并茂、光彩熠熠;讲台下的她像个活泼的大朋友,可爱的、温柔的良师益友。我们一起聊天,一起玩耍,更一起努力。在李老师的家里,我第一次看到粘贴的简报本,临摹的字帖,篆刻的印章;在她办公室,我第一次学习了刻蜡纸、印试卷,一笔一划、小心翼翼,不敢有一丝马虎。
十四五岁的孩子,懂什么呢,刚刚拥有了自己的眼睛,就在眼眸中,拍下了最美的样子,于是,幼稚地模仿她说话的语调,她写字的模样。刚刚有了自己的心思,就在心田里,偷偷种下爱的种子,并悄悄发芽,肆意长大。
中考报志愿的时候,老师问我准备报哪里。我说:“我想当老师,像您一样。”她开心地笑了:“那太好了,将来我们可以并肩作战了。”
三年后,我顺利毕业参加工作,站在了李老师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干起了和李老师一样的工作——语文老师。
我也带着我的学生们一起读诗歌、演话剧、写作文,从朱自清的《背影》,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从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到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时而轻柔,时而铿锵,时而婉转,时而惆怅,我和我的学生们一起诵读的声音响彻整个楼道;我指导孩子们的作文陆陆续续刊载在教育教学刊物上。我的生活中到处是学生们的身影。开学了,偷偷给生活困难的孩子买学习用品;下班后,陪着学生们写作业;放学了,送路远的孩子回家……
校园里的海棠树,花团锦簇,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学生来了一批,又离开一届。在教育的热土,我如同一个孩童,远远地望着老师的背影,跌跌撞撞,努力追赶。在老师的学生中,我不是最优秀的一个,但我庆幸,正沿着老师的路,徘徊前进。
今年,在家乡学校调研的时候,远远地,看见一名女教师迎面跑过来,高挑的个子,利落的短发,亲切地喊着:“老师,您还记得我吗?我是你的学生。”“你也当老师啦,太好啦!”我很惊喜,也很感动。我的学生,也悄悄长大了。
深夜,当我写完这一切,我的心依旧热辣滚烫,无法言表。我的老师早已是名师,我的弟子也已是新秀,我亦是我,初心不改。很多的我们一起,在乡村教育的舞台上,手握星辉,执笔为剑,追寻教育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