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薯有很多名字,有叫红薯的,有叫地瓜的,还有叫山芋的,听说南方还叫它红苕……上农校时,农作物课上讲的甘薯也是白薯。不知道这么多名字里哪个是学名,反正我们祖祖辈辈都叫它白薯。
生产队的时候,因为白薯产量高,各家各户的自留地里,几乎全都种白薯。队里分一大堆白薯,用白薯铡刀切成片,晒干后,就当口粮保存起来;自留地长的白薯,薯皮保护得好,藏在地窖里,一冬就用来当饭吃。虽然吃多了肚子里不好受,嗓子眼儿还冒酸水儿,我却百吃不厌。因为我妈做饭爱动脑筋,除了和大多数人家一样焖白薯以外,还会变换出很多花样来,用擦刀把白薯擦成条,做白薯秫米粥,就是我妈的一大创举。这种粥比纯秫米的口感好,还省粮食。焖白薯吃腻的时候,我妈就给我们烙白薯饼吃,用白薯掺白面烙的白薯饼,又甜又香又软,比糖饼还好吃。最豪华的是炸白薯丸子,用擦刀把白薯擦成条,用白面当黏合剂,团成核桃大的丸子,放油锅里炸成金黄色,外焦里嫩,比现在饭店里的炸麻丸不知道好吃多少倍。当然,那时候缺油,这种豪华轻易不会有,只有过年炸油炸饼油炸糕的时候,才会搭锅炸一次。因为爱吃白薯,加上我妈的手艺,一到冬天我就会长胖一些,脸色也红润起来,好像吃了一冬大鱼大肉似的。
窖藏白薯吃光以后,白薯干就粉墨登场了。熟白薯干长着一层白霜,虽然劲道得像橡皮筋一样,但越嚼越上瘾,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它就是我们最好的小吃;生白薯干就大不相同了,当小吃吃,口味不行,做饭吃也没有诱惑力,只是为了填饱肚子,不得不吃。用白薯面蒸的窝头,我们叫它“黑桃幺”,又黑又硬,要不是带点甜味儿,和嚼蜡没什么两样。把白薯干碎掺秫米做的粥,更不好吃,和我妈发明的白薯秫米粥简直不能比。为了把白薯干饭做得好吃一些,我妈用了很多心思,让我难以下咽的“黑桃幺”和白薯干粥,都被她改良了。“黑桃幺”被她换成了白薯面玉米饼子,这样的饼子比“黑桃幺”松软,因为在锅上贴出一层香喷喷的黄饹馇,比“黑桃幺”好吃多了。不吃白薯干粥,我妈就做白薯面疙瘩汤,她还为这种疙瘩汤起了个好听的名字——“黑珍珠汤”。高兴的时候,我妈还会为我们压白薯面饸饹吃,虽然没有荞麦面饸饹好吃,但带有一点甜味的白薯面饸饹,和她的“黑珍珠汤”一样,别有一番风味。
上高中时,我妈做的白薯面蒸糕,在我们班里还引起过轰动。当时离学校远的走读生都带一顿中午饭。因为家庭条件普遍不好,都没有好饭带,白薯面做的饭黑不溜秋的不好看,没人愿意带,一般都带秫米干粥。我也不例外,天天吃干粥就咸菜。有一次我带了一大块白薯面蒸糕,不知道我妈施了什么魔法,一点也不黑,口感还有点像绿豆糕。我让大家都尝尝,结果,我饿了一顿。大家都问我怎么做的,我说就是白薯面,当妈的都会做。第二天真有好几个同学带来了白薯面蒸糕,但黑得像驴肝肺似的,口感也不劲道,原来他们的妈们做的是发面糕。我妈的蒸糕,没用传统的发面技术,而是用糖精水(当时买不到白糖)把白薯面喷潮后,用粗箩子把潮白薯面箩到平屉上,蒸熟以后才是色相美观,口感独特的白薯面蒸糕。这个用粗箩子箩的小创意,就让同学及其妈们佩服得不得了。把我美得呀,比考一百多分还骄傲。
因为我妈做的饭好吃,还被我吃傻眼过。那次我和姐夫扣炕坯,这是个很累的活儿。为了犒劳我俩,我妈做了豆包子,只是在饭豆馅里掺了一大半白薯干,因为白薯干烀得和饭豆一样软,颗粒也一般大,再加了糖精,和饭豆一串味儿,和纯饭豆的没什么两样,我俩竟把满满一饭筛子豆包子,全部消灭了。我妈怕我俩撑坏了,逼着我俩遛了半天食。
我们全家进城以后。有一次在饭店聚会,吃着我妈的白薯“十八变”长大的我,故意点了个拔丝白薯给我妈吃,我妈尝了一口高兴地说,她也知道这种做法,只是又用糖又用油的,她没舍得做过。
几十年过去了,想起我妈的白薯“十八变”,就对她老人家充满感激,正是她的白薯“十八变”,才使我们姐弟清贫的童年过得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