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如果有谁说,一名工人能被保送上大学,并进入中国美术最高学府中央美术学院,那一定会被斥为“天方夜谭”。
不过,咱先别抬杠。2002年我曾两次专访过的乡兄张步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幸运儿。他不仅进了中央美院,还拜在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门下,成为可染先生弟子中第一个自成风貌的强者,对李(可染)派山水的创作与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但这事不是发生在当下,而是20世纪50年代。
张步先生1934年出生在丰润县一个贫苦农家。上小学时,教室是由关帝庙改建的,他喜欢墙上桃园三结义故事壁画,一有时间就趴在桌上描摹。他父亲有木工手艺,尤以雕花、彩绘见长,他常跟着大人在家具上描画,释放着与生俱来的“天性”。稍大,父亲说:“小子,总在箱子柜子上画哪行,长大有出息到唐山缸窑(指瓷厂)去画茶壶,那才叫真能耐呢!”张步先生说,后来他缸窑没去成,1950年,却被招工当了电业工人。
1954年,在国家“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声中,他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工农速成班学习。张步先生把这比喻为“天上掉下了块大馅饼”。4年后,本可以定向到清华大学机电系学习,但是出于对画画的喜好,他鼓起勇气提出弃工从艺的请求。当时中央美院已经放暑假,而学校还是为他一个人设置了考场。张步先生清楚地记得,现场发挥时,他画了一幅梅花图,随后在命题创作中,画了一张表现建筑工地热火朝天劳动的场景:迎风招展的彩旗、来往穿梭的工人,中间还画了几头沿着脚手架搭起的斜坡向上驮砖的毛驴。评委们看后笑了:“小伙子还真有想象力”,并当场宣布:“祝贺你被录取!”张步的眼眶顿时湿润了。
其实,张步先生的大学生活,并没有吃馅饼那么快意。他说:“当年中央美院国画系只招收10名学员,大部分是中央美院附中毕业的,对美术已初窥门径。在这种氛围里,我仅凭在箱子柜子上抹些花花草草这点‘家底’,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幸运再次落到张步先生头上。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央美院李可染、李苦禅、叶浅予、蒋兆和等教授都在一线授课,教学环境较为宽松。但终究因为基础差,他入学后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倒数第一二名。然而老师并未因此对他另眼相待,反而关照有加。上课时手把手地教,课后又给他吃“偏饭”,有时还把他带到家里单独辅导。每谈及此,张步先生始终按捺不住感激的心情。
在张步先生人生最关键时刻,他遇到了一位贵人:恩师可染先生。两年基础课后,他有幸在李可染工作室专攻山水,成为可染先生少数几位入室弟子之一。两年下来,进步很快,毕业时,他的《峨眉清音》等4幅作品参加了学校毕业创作展,成绩已经排得比较靠前了。1963年从中央美院毕业,张步先后在《工人日报》《光明日报》任美术编辑,1980年又进了北京画院,做专职画家,后任副院长。在此期间,他仍追随可染先生研习山水画,到全国各地采风写生、旅行考察,20载寒暑易节,时时得到先生耳提面命。
在求艺的道路上,不会总是平坦的,也会有泥泞和坎坷。张步先生说:“不论什么情况下,可染恩师始终都是我的引路人”。
遇到困难时,可染先生给他以鼓励,告诫他“不要怕艰难险阻,不要怕失败。要如同走夜路一样,小心地去探索,画画可不是‘探囊取物’般的容易”,并为他题词:“痴思长绳系日——此白石老人自励印语,与张步学弟共勉”。为了铭记在心,他将题词贴在床头,并赫然印在《张步画集》扉页上。
在翘尾巴时,可染先生又不断警醒他。张步先生还记得,“一次到先生家里,老师见我心里有些‘浮’,便深情地说:你还年轻,趁精力旺盛多跑多画,还要下几年苦功夫钻进去。后来看到可染先生‘七十始知己无知’‘白发学童’两方印章时才恍然大悟。先生已经70多岁还把自己比作学童,我辈有什么理由自满呢?”
感到困惑时,可染先生总是及时引导,指点迷津。在他取得一定成就,为如何进一步发展而苦恼时,可染先生意味深长地说:“困难和缺点是永远存在的,当你感到顺风顺水之日,正是你停滞不前之时”,鼓励他总结不足,在修正和充实中不断创新。
张步先生没有辜负恩师多年来的教诲和期望。
20世纪70年代数年间,他独创“浓墨重彩”画风,《金色豫南》《神农架奇观》《版纳竹乡》《中华之魂》《春风又绿江南岸》等作品一出手,便受到美术界的瞩目和广泛赞誉。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他从既定风格中“脱壳”而出,首开意象山水先河,从逼真描写外在世界,向深层次开掘,以《生命之歌》《天山之魂》《白马天堂》等作品为标志,展现出更为自然洒脱,更为抽象夸张,感情思绪更为随心所欲的新境界。
张步先生常说,“知我者莫过吾师”。在《张步画集》中,我赫然看到可染先生这样一段文字:“张步虽自幼喜画,环境非优越者也。终以工人而成画家,刻苦自励,勤勉不辍,是其过人之处;张步虽一向善思,聪敏非超群者也。竟以渐积而悟有得,探真求实,精诚专一,是其不凡之处。天道酬勤,功不负人,其人从善,其艺也佳。”
思师言之真真,其情也切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