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阳光,洒在曹妃甸区五农场万亩稻田之上。微风徐徐,一望无垠的稻田闪烁着金色的波浪。
“又是一个丰收好年景啊!”五农场员工李泊洋向记者介绍,“这片稻田和三农场稻田连在一起一共1.15万亩,是曹妃甸农业农村局和三农场、五农场打造的高标准耕地盐碱化土壤改良项目,每亩可产稻谷1500斤呢。”
像这样的高产稻田曹妃甸有32万多亩。自1956年开发柏各庄农场以来,十多万农垦职工在曹妃甸重度盐碱地上,引水压盐排碱,开展种养模式创新,科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防治病虫害,终将白花花的重度盐碱地,改良为盛产水稻、鱼、虾、蟹的沃野。2023年,曹妃甸区粮食总产量达3.74亿斤,超额完成市达任务。
不遗余力开展河湖治理、水系连通及调蓄灌溉项目——
“这片万亩高标准稻田,属于我们五农场的有7110亩。这里的引水渠都新建成了混凝土防渗渠,有2600多米。我们还新建了提水泵点5座、闸涵15座,架设低压线路1549米,还新修建了水泥机耕路5260米。”李泊洋对记者说,“这些水利工程让盐碱地改良的效果越来越好!”
时间回溯到2024年1月24日,曹妃甸区西灌区分水闸正在开闸放水。这里是滦河下游灌区输水干渠的末梢,距渠首64.5公里,为下游的农场稻田提供灌溉用水。渠水最终引流到稻田里,形成冻在田间的长方形“冰格块”。春暖花开,冰田消融时节,形成“泡田”,从而有效洗盐压碱,改良土壤。
记者了解到,曹妃甸区大力开展水系连通及调蓄灌溉项目,在小清河、第二泄洪道、溯河、小青龙河、一排干、双龙河主河道及其支渠实施河(渠)道清淤工程及新建渠系蓄水节制闸、泵站工程,以增强引水能力和水系连通性,改善河道灌溉水生态环境、减轻河道水质污染,提高区域内水资源承载能力,增强周边用水灌溉能力,为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种稻模式的改良和科技支撑为曹妃甸重度盐碱地改造插上翅膀——
五农场副场长刘双海指着稻田旁的养殖池塘向记者介绍:“这是我们五农场盐碱地‘稻田+池塘’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我们每年1月开始淡水泡田,4月中下旬将盐碱地稻田中的洗盐排碱水用水泵抽至紧邻的池塘,用于养殖适生水产品种”。他说, 这种“异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既避免了稻田排出的盐碱咸水污染环境,又解决了淡水水产养殖与稻田种植的争水矛盾。渔业的养殖尾水还可以继续用来灌溉稻田,提高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效率,达到减少稻田化肥使用量、绿色发展的目的。这种综合种养模式可以让耕层土壤盐分从13.7‰下降到4.8‰,预计治理5年左右,盐碱地块就可以作为耕地资源。
杜卫军,2024年唐山市最美科技工作者、曹妃甸农业农村局水稻种植技术专家。当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水稻田间,查看水稻的长势。
“杜老师,我家水稻闹毛病了,麻烦你过来看看吧!”接到八农场孙瑞文求助电话,杜卫军一刻也不耽误地赶去。像这样的情况,杜卫军每年都会遇到100多起。每年4月至10月,从水稻播种到收获,杜卫军总是有求必应,随叫随到,深入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户防治水稻病虫害。
王文斌,唐山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曹妃甸区农业农村局农业水产技术专家。他率先开展河蟹苗种孵化和稻田养蟹实验示范,实现了河蟹苗孵化量由以前每立方米水体不足半斤发展到超一斤半的佳绩。稻田养蟹模式示范推广实现由单纯种稻亩效益不足500元,跨越到最高亩效益达5560元,带动了曹妃甸区河蟹养殖业的大发展。如今曹妃甸稻田养蟹发展到8万亩,亩均效益2000元以上。
在曹妃甸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万千农场员工及管理人员、科技专家一起,奋力实干,久久为功,将重度盐碱地变为了鱼米乡,变为了饭碗里的中国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