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职业在各个领域蓬勃发展
今年7月大学毕业的张晗,现在在广州担任“儿童成长陪伴师”。他制定了一套全面的教学和陪伴方案,不仅陪伴孩子学习、运动,还帮助孩子养成了保持整洁、爱读书的好习惯。上班一个多月,张晗感慨道:“感觉还不错,我自己的坏习惯也改掉了不少。”
刚从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李励成为了一名“智能家居管理师”。家在湖北的他,常遇到儿女给留守老家的父母购买扫地机器人或智能安防系统,结果半年后父母还没开箱的情况。“不会安装,不懂WiFi设置,不会下载App,不会设置密码。”这些年轻人轻而易举可搞定的事,对于老人来说却是难上加难。李励帮他们设置好家庭智能设备后,还会把重要信息记录在老人常用的小本子上,确保使用方便。
“有偿就业”、“李鬼”公司、皮包公司、虚假招聘……招聘市场纷纷扰扰,乱象时有发生。作为某网站招聘验真员,华明和蔡伯言与酷暑寒冬同行,为求职者避坑,与虚假招聘对抗,1年实地验真数千家企业。
市场多样化需求促使“宠物托管师”“收纳整理师”“陪诊师”“产后恢复师”等一系列新职业在平台上快速兴起,并逐渐扩展出上门代厨、绿植护理等新形态。一大批就业者瞄准专业化新兴市场需求,在新兴职业中实现“双向奔赴”。
随着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兴职业正在各个领域蓬勃发展。从直播带货、短视频创作到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数字化职位需求激增。58同城数据显示,2024年三季度, 平台上“短视频运营”“新媒体营销师”等新兴职位求职投递环比分别增加8%、25%。同时,在生活服务领域,平台新增了24项新服务,衍生出近30个新兴职位,62%的用户体验了两种以上服务。
从2019年起,人社部每年发布1至2批新职业信息。今年7月,人社部发布了工业互联网运维员、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储能电站运维管理员、用户增长运营师、智能制造系统运维员等19个新职业。这些新职业中,很多都带有“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标签,半数以上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
新兴职业频频登上热搜
最近,网络热搜上常常出现新职业的身影。比如,“无人机飞手”人才缺口高达100万人,并催生了相应的考证热;国博凤冠冰箱贴、甘肃省博物馆的“玩偶麻辣烫”等文创火出圈,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等人才需求持续增加;“人工智能训练师”作为数字经济时代催生的新职业,上榜《广州企业紧缺急需职业(工种)目录(2024年)》等等。
新职业本就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应运而生的,它展现着当前的新动态和新趋势,登上热搜也便不难理解。正是因为紧密贴合了现代科技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所以新职业虽“新”,但实则已经嵌入社会发展进程中,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比如,很多人都看过酷炫的无人机表演。除了表演,当下无人机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无论是现代农业、地理测绘、物流运输,还是影视拍摄,无人机已经成为许多领域的得力助手,无人机驾驶员的人才缺口也变得显而易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客青睐在山水间享受田园生活,催生了乡村民宿产业的兴盛。仅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目前注册备案的乡村民宿就有81家,从业人员近千人。在秦岭脚下的抱龙村,几间木色建筑掩映山间,书屋、茶室、咖啡吧……漫步其中,畅享“悠然见南山”的惬意。这是长安区的“网红”民宿“云裳花栖”,25岁的王阳光是这里的一名民宿管家。2022年,民宿管家被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成为新职业。今年在其之下又新增了新工种——休闲露营地管家。“区别于传统酒店的服务人员和农家乐的经营者,民宿管家的职能更加多元和全能。餐饮和住宿服务只是基本职能,还包括为客人提供周边游路线、团建方案、爬山攻略、游学行程……以满足他们的私人化定制需求。”王阳光说。
如今,用户增长运营师已经成为很多零售数字化人才的新归属。他们通过精准的市场分析和富有创意的营销策略,帮助平台和企业吸引了大量的用户,改善了用户体验。当我们使用社交媒体、购物平台和数字娱乐产品时,实际上就是在与用户增长运营师的工作成果互动。这一职业也给很多传统行业进行了数字化赋能,让很多从业者在自己熟悉的传统领域内找到新的意义。
今年“上榜”的19个新职业中,半数以上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其中包括38岁的张帆正在从事的智能网联汽车装调运维员。10年前,张帆还是北京一家车企的普通工程师。由于在大学期间就读车辆工程专业,他的基础知识扎实,对行业发展嗅觉敏锐。在察觉到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市场潜力后,他主动更换团队,学习自动驾驶、物联网等相关知识,适应新岗位后他的月薪增长了三成。得知自己的职业被公布为新职业后,张帆对未来有了更多期待,“这说明我选择的职业发展方向是正确的。随着行业的不断升级,我相信以后个人的发展空间会更大。”
许多新职业频频被报道、登上热搜,展现了社会的关注和好奇。这样的关注是一种对新兴事物的探索和讨论,这不仅可以增加人们对新职业的认识,也会逐步消除“不务正业”等误解和偏见,提高新职业的社会认可度。
推动新职业的健康发展还是需要从职业标准制定、技能等级认定、社会保障和权益保护等多方面入手,共同为新职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如此也能让新职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创新和进步。
(央视网 新华社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