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视点·观察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建设托育“强心脏”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志浩

两年前,家人发现2岁的骏骏发育有点“慢”。

与同龄孩子相比,骏骏“坐不住,理解能力也有点差”。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家人把骏骏送到了开在家门口的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托育综合服务中心。

这是一家公建公营的托育综合服务机构,由济宁市任城区妇幼保健院于2022年8月创立。师资队伍里除了保育员,还有从妇幼保健院儿科、中医科、儿童康复科等各业务部门选拔的医务人员。

中心对骏骏进行了“一对一”行为分析和语言评估,确定他属于身体全面发育迟缓。

入托后,骏骏除了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吃饭、活动、做游戏,还接受系统的干预训练,社交和沟通能力明显提高。

2021年,国家相关部门提出支持公办托育服务机构建设,支持地市级及以上政府建设承担指导功能的示范性、综合性托育服务中心项目。明确托育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设,应发挥示范引领、带动辐射作用,为托育服务机构高质量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及样板标杆。

设置一定规模的托位,提供托育从业人员培训、托育机构管理咨询、托育产品研发和创新设计、家庭养育指导及婴幼儿早期发展等服务……国家对托育综合服务中心的功能设计界定明确,业内人士将其形象比喻为区域内托育服务的“心脏”。

2021~202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下达49.1亿元,用于开展托育服务公办能力提升项目和普惠托育专项行动,其中包括支持130个县级以上托育综合服务中心。

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建设市区(县)两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为托育服务机构规范专业建设运营树立标杆,并以此为基础拓展早期发展、儿童保健、从业培训、综合管理等功能,全方位、全链条、高质量串联起托育服务链,辐射带动区域内托育服务质量实现整体提升。

高位推进促落地

近年来,我国积极增加托育服务有效供给,推动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的发展意见、机构建设标准、机构管理规范、政府补贴措施、价格形成机制等政策文件密集落地。在实践中,托育服务的供需之间仍存在数量、结构与质量不匹配等问题。增供给、调结构、保质量……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呼唤系统“打法”。

“2021年起,济宁市委、市政府站在服务国家人口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年轻人就业创业的高度,把托育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民生工程来谋划。”济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朱贵友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

2022年2月,为全市普惠托育服务“树标杆”的任务,交到济宁市国有资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济宁国投”)手中。济宁国投注资5000万元(现增资至7000万元),山东首家国有独资托育集团——济宁市普惠托育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济宁市托育集团”)应需而生。

建设市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是集团接到的第一项任务。得益于当地在建设普惠育幼服务体系过程中明确的政府主导、国企领办“方法论”,该中心的建设只用了45天。

济宁率先成立市托育工作指挥部,由市委书记、市长任总指挥,建立起以集中办公的指挥部为核心,以市卫生健康委、市发展改革委为主体,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托育集团等多部门单位参与的“1+2+N”工作推进体系。

2022年6月,济宁市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成为山东首家地市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中心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绿化面积约1200平方米,规划托位150个。这里设有乳儿班、托小班、托大班、混龄班四种班型。刚开园,托位使用率就已过半。

“陪着蜗牛去散步”

走进济宁市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可以发现园区在细节打造上十分用心。

这里的走廊和教室通铺软木地板。“除了环保、隔音、恒温,这种材质的地板更有适合3岁以下婴幼儿足弓发育。如果宝宝不慎摔倒,痛感也会相对较轻。”济宁市托育综合服务中心业务园长马明如介绍,室内整体装饰以原木色为主,对3岁以下婴幼儿的视觉刺激更小。

济宁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口家庭科科长李艳说,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根据当地实际需要设置相应的托位,以此为载体打造公办托育标杆,为托育机构的规范运营、专业育幼作出示范。

记者在济宁市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室内区域看到,这里规划有班级活动单元和综合活动室等婴幼儿活动用房,晨检室、保健观察室、隔离室、母婴室等服务管理用房,此外还设计有水育室、中医推拿室等特色区域。

目前,济宁市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在园婴幼儿数量为118名,最小的刚满百日。“托育园开设小月龄托婴业务,需要更强的专业性,考验托育机构和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力。”济宁市托育集团党支部书记、董事长李静说,开园时,中心招录的教师以有护理或幼师经验的年轻妈妈为主,“第一批老师连续培训了2个月才上岗。”

“开园前,我们得知北京清幼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联合开展的‘未来教育及终身学习’课题,正在寻找成果转化合作者。”李静介绍,济宁市托育集团与北京清幼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托育机构运营标准设计小组,修订编写了728个托育课程训练方案,为日常教学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通过培训,我们认识到不能把托育简单理解为‘看孩子’。”在马明如看来,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不是“牵着蜗牛去散步”,做好托育服务,需要创造温暖适宜的环境,以回应式照护实现“陪着蜗牛去散步”。

如今,济宁市托育综合服务中心的29位一线教师已全部取得保育师资格,其中5位具有中高级婴幼儿发展引导员资格。

现在,中心还有一批正在实习的大中专学生。李静介绍,教育部2021年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在医药卫生大类、健康管理与促进类下新增“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这一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专业。“我们希望,能在建立高水平的实训基地,以及推动育婴、保育、保健及托育管理等高素质专业人才持续扩容等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辐射引领“托”全城

在济宁市托育综合服务中心的三楼,设置了全市托育的“眼睛”与“大脑”。依托建设于此的济宁市托育智慧管理云平台,监管部门可以实时调阅全市托育服务政策,动态更新各区县托育地图,即时监看800余个托育园所监控画面。

在济宁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武文华看来,高标准打造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更重要的任务在于辐射引领。“托育综合服务中心不只是一个示范性托育园,更是一个托育综合体,能够为地方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综合保障。”

比如技术支撑。济宁市托育智慧管理云平台按照“一网三平台”架构设计:“一网”即托育门户网站,“三平台”即政府管理、机构运营、家长服务三个平台。

济宁市婴幼儿托育服务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梁雪介绍,依托云平台,行政主管部门可实现对全市托育机构的智慧化、全流程监管,托育机构可实现智能化运营,家长可实时了解宝宝在园内的生活起居情况。

骏骏上托班的任城区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整合妇幼保健和托育服务资源,探索“发育障碍儿童托育入园康复”路径,运用临床模式对特殊婴幼儿健康管理,实现科学养育,已帮助300余名发育偏离儿童提升生活自理、沟通交流、社会交往等能力。

“‘医、教、康’一体化、一条龙提供托育综合服务,有助于实现家庭、托育机构、医疗机构等育幼各个环节有效串联,全周期全链条推动‘幼有善育’照进现实。”武文华说。

据新华社11月5日电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