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 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曹妃甸区持续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本报讯 (记者梁赞英 通讯员冯靖雯)作为实现“三个努力建成”的核心承载区,近年来,曹妃甸区依托丰富的农业产业资源、自然生态资源和旅游文化资源,持续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规模产量稳居全省首位,先后荣获“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区)”等称号。

坚持规划先行,绘制和美乡村“全景图”。该区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高标准编制和美乡村建设规划,做到“一镇一规”“一村一品”,构建一条城乡融合发展带、四大乡村振兴示范区、十个特色主题村落、十个特色产业园的“一带四区十村十园”发展格局,先后成功打造省级湿地示范区、沿海风情示范区,创建省级美丽乡村 28 个、市级精品村 21 个。

坚持党建引领,形成齐抓共建“一盘棋”。该区将五个“手拉手”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抓手,全区31个城市基层党组织、67 家企业、5 所高校、55名技术人员、94名领导干部与105个村全覆盖结对帮扶,推行“村民点单、支部下单、党员接单”服务模式,推动优质资源要素向农村聚集,累计推进产业项目13个、民生实事83件,解决实际问题140件,争取各类资金350万元,让百姓“获得感”成色更足。

坚持因地制宜,夯实现代农业“硬支撑”。在严守45.72万亩耕地红线、推动粮食稳产增收的基础上,抓好盐碱地综合利用,省医工融合盐碱地综合利用实验室(千年药林)项目完成首期200亩盐碱地试种,建成盐碱水稻种植试点11773 亩、异位稻渔综合种养试点 3000 亩,亩均效益达2160元、增长 50%,获批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争取中央资金3亿元,全市唯一。充分发挥曹农发集团及39家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持续提升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水平,全区水稻种植面积32万亩、年产优质稻谷22万吨,水产养殖面积22.6万亩、渔业总产量18万吨,农副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等企业73家,农业总产值达105亿元。抓好农场标准化、示范化建设,打造农业农村部健康养殖示范场17家、市级以上示范社23家、家庭农场830家;推广“旅游+”模式,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李家房子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十里海河豚小镇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坚持精准发力,打造农村建设“样板区”。自2019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该区累计推进“十百千”项目278个、投资3.6亿元,建设改造农村公路 100公里,街道硬化率达100%,村庄绿化面积8677亩。农村常住户39335户,已改造厕户35379户、公厕232座。农村基础服务配套不断完善,实现“双代”取暖、生活污水处理、垃圾清运全覆盖,获评河北省村庄清洁行动全域示范县。

坚持以人为本,织牢为民服务“保障网”。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0年的22866元增长到2023年的29275元,增长排名连续 4 年稳居全市首位,15个行政村集体收入均超百万元。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建设党群服务中心105个、行政综合服务站126个,96家村卫生室纳入一体化管理,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月均养老金达312.28元、居全省首位。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文化站13个、文化服务中心109个,优化文化产品供给,塑造文明新风尚。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